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推荐古诗:
送别(水色南天远)、
玉阶怨、
池上、
难念的经、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早春行、
行宫、
声声慢(寻寻觅觅)
推荐诗句: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安如盘石 安:安稳;盘石:大石头。像盘石一样安稳不动。形容非常稳固,不可动摇。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白圭之玷 白玉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首空归 白了头发,空手回来。比喻年纪已老,学无成就。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本来面目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补天浴日 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存芥蒂 芥蒂:本作“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心里不积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宽,气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