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翻译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丹青翻译

丹青翻译

查看丹青全诗

  宋先生说:古代的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而不失散,靠的就是白纸黑字的文献记载,这种功绩是无与伦比的。火是红色的,其中却酝酿着最黑的墨烟;水银是白色的,而最红的银朱却由它变化而来。大自然的熔炉锤炼变化万千,真是不可思议啊!从遥远的时代五色就已经出现,有了朱红色和墨色这两种主要颜色就能使得重大的号令得到彰扬;万卷图书,阅读时用朱红色的笔在黑色的字加以圈点从而使好文章焕发了异彩。文房自有笔、墨、纸、砚四宝,在这里即便是珠玉又能派上什么用场呢?至于画家描摹万物,有的人使用原色,有的人使用调配出来的颜色,这样一来,各种各样的颜色也就齐备了。颜料的调制,要依靠水火的作用,而表现在水、火、木、金、土这五种事物(五行)的相互磨合变化之中,若不是世间最为玄妙的大自然,谁能做到这一切呢?

  朱

  朱砂、水银和银朱本来都是同一类东西,名称不同只是由于其中精与粗、老与嫩等的差别所造成的。上等的朱砂,产于湖南西部的辰水、锦江流域以及四川西部地区,朱砂里面虽然包含着水银,但不用来炼取水银,这是因为光明砂、箭镞砂、镜面砂等几种朱砂比水银还要贵上三倍,因此要选出来销售。如果把它们炼成水银,反而会降低它们的价值。只有粗糙的和低等的朱砂,才用来提炼水银,又由水银再炼成银朱。

  上档次的朱砂矿,要挖土十多丈深才能找到。发现矿苗时,只看见一堆白石,这叫做朱砂床。靠近床的朱砂,有的像鸡蛋那样大块。那些次等朱砂一般是不用来配药的,而只是研磨成粉供绘画或炼水银用。这种次等朱砂矿不一定会有白石矿苗,挖到几丈深就可以得到,它的矿床外面还掺杂有青黄色的石块或沙土,由于土中蕴藏着朱砂,因此石块或沙土大多自行裂开。这种次等朱砂以贵州东部的思南、印江、铜仁等地最为常见,而陕西商县、甘肃天水县一带也十分常见。

  次等朱砂,如果整条矿坑都是质地较嫩而颜色泛白的,就不用来研磨做朱砂,而全部用来炼取水银。如果砂质虽然很嫩但其中有红光闪烁的,就用大铁槽碾成尘粉,然后放入缸内,用清水浸泡三天三夜,然后摇荡它把上浮的砂石倒入别的缸里,这是二朱,把下沉的取出来晒干成头朱。

  升炼水银,要用嫩白次等朱砂或缸中倾出的浮面二朱,加水搓成粗条,盘起来放进锅里。每锅共装三十斤,下面烧火用的炭也要三十斤。锅上面还要倒扣另一只锅,锅顶留一个小孔,两锅的衔接处要用盐泥加固密封。锅顶上的小孔和一支弯曲的铁管相连接,铁管通身要用麻绳缠绕紧密,并涂上盐泥加固,使每个接口处不能有丝毫漏气。曲管的另一端则通到装有两瓶水的罐子中,使熔炼锅中的气体只能到达罐里的水为止。在锅底下起火加热,约共煅烧十个钟头后,朱砂就会全部化为水银布满整个锅壁。冷却一天之后,再取出扫下。这里面的道理最难以捉摸,自然界的变化真是奥妙无穷(《神农本草经》注释中说什么炼水银时要“凿地一孔,放碗一个盛水”等等,那是胡乱注的)!

  把水银再炼成朱砂,因此就叫做银朱。提炼时用一个开口的泥罐子或者用上下两只锅。每斤水银加入石亭脂(天然硫黄)两斤一起研磨,要磨到看不见水银的亮斑为止,并炒成青黑色,装进罐子里。罐子口要用铁盏盖好,盏上压一根铁尺,并用铁线兜底把罐子和铁盏绑紧,然后用盐泥封口,再用三根铁棒插在地上用以承托泥罐。烧火加热时需要约燃完三炷香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用废毛笔蘸水擦擦铁盏面,那么水银便会变成银朱粉凝结在罐子壁上,贴近罐口的银朱色泽更加鲜艳。冷却之后揭开铁盏封口,把银朱刮扫下来。剩下的石亭脂沉到罐底,还可以取出来再用。每一斤水银,可炼得上等朱砂十四两、次等朱砂三两半,其中多出的重量是凭借石亭脂的硫质而产生的。

  用这种方法升炼成的朱砂跟天然朱砂研成的朱砂功用差不多。皇家贵族绘画,用的是辰州、锦州等地出产的丹砂直接研磨而成的粉,而不用升炼成的银朱粉。书房用的朱砂通常胶合成条块状,在石砚上磨就能显出原来的鲜红色。但如果在锡砚上磨,就会立即变成灰黑色。当漆工用朱砂调制红油彩来粉饰器具时,和桐油调在一起就会色彩鲜明,和天然漆调在一起就会色彩灰暗。

  水银和朱砂再没有别的出处了。关于水银海和水银草的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只有盲目轻信的人才会相信。水银在升炼为朱砂之后,再不能还原为水银了,因为大自然创造化育万物的工巧到此施展完了。

  墨

  墨是由烟(炭黑)和胶二者结合而成的。其中,用桐油、清油或猪油等烧成的烟做墨的,约占十分之一;用松烟做墨的,约占十分之九。制造贵重的墨,本朝(明朝)最推崇安徽的徽州人。他们有时由于油料运输困难,于是派人到湖北的江陵、襄阳和湖南的辰溪、沅陵等地租屋居住,购买当地便宜的桐油就地点烟,燃成的烟灰带回去用来制墨。有一种墨,写在纸上后在阳光斜照下可泛红光,那是用紫草汁浸染灯芯之后,用点油灯所得的烟做成的。

  燃油取烟,每斤油可获得上等烟一两多。手脚伶俐的,一个人可照管专门用于收集烟的灯盏二百多副。如果刮取烟灰不及时,烟就会过火而质量下降,造成油料和时间的大浪费。其余的一般用墨,都是用松烟制成的,先使松树中的松脂流掉,然后砍伐。松脂哪怕有一点点没流干净,用这种松烟做成的墨就总会有渣滓,不好书写。流掉松脂的方法是,在松树干接近根部的地方凿一个小孔,然后点灯缓缓燃烧,这样整棵树上的松脂就会朝着这个温暖的小孔倾流出来。

  烧松木取烟,先把松木砍成一定的尺寸,并在地上用竹篾搭建一个圆拱篷,就像小船上的遮雨篷那样,逐节连接成长达十多丈,它的内外和接口都要用纸和草席糊紧密封。每隔几节,留出一个出烟小孔,竹篷和地接触的地方要盖上泥土,篷内砌砖要预先设计一个通烟火路。让松木在里面一连烧上好几天,冷歇后人们便可进去刮取了。烧松烟时,放火通烟的操作顺序是从篷头弥散到篷尾。从那靠尾一二节中取的烟叫做清烟,是制作优质墨的原料。从中节取的烟叫做混烟,用做普通墨料。从近头一二节中取的烟叫做烟子,只能卖给印书的店家,仍要磨细后才能用。其他的就留给漆工、粉刷工作为黑色颜料使用了。

  造墨用的松烟,放在水中长时间浸泡的话,其中那些精细而纯粹的会浮在上面,粗糙而稠厚的就会沉在下面。在和胶调在一起固结之后,用锤敲它,根据敲出的多少来区别墨的坚脆。至于在松烟或油烟中刻上金字或加入麝香之类的珍贵原料,多少则可由人自行决定。其他有关墨的知识,《墨经》《墨谱》等书中都有所记述,想要知道更多知识的人,可以自己去仔细阅读,这里只不过是简单地概述一下制墨的原料和方法罢了。

  附

  胡粉(最白色,详见《五金》卷)。

  黄丹(红黄色,详见《五金》卷)。

  靛花(纯蓝色,详见《彰施》卷)。

  紫粉(粉红色,贵重的用胡粉、银朱相互对和,粗糙的则用染布坊里的红花滓汁制成)。

  大青(深蓝色,详见《珠玉》卷)。

  铜绿(深绿色,具体制法是:将黄铜打成板片,在上面涂上醋,包裹起来放在米糠里,多少利用其中的温暖火气,每天从铜板面上刮取)。

  石绿(详见《珠玉》卷)。

  代赭石(殷红色,各地山中都有,以山西代县一带出产的质量为最好)。

  石黄(中心黄色,表层紫色的一种石头,内层是黄色的,又叫做“石中黄子”)。

推荐古诗: 江亭(水流心不竞)答张十一望江梅(闲梦远,南国正清秋)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木兰柴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己亥杂诗(少年击剑更吹箫)菩萨蛮(茫茫九派流中国)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

推荐诗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昂首伸眉  伸:扬。抬头扬眉。形容意气昂扬的样子。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熬油费火  指耗费灯油。多指日夜忙碌。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拔茅连茹  茅:白茅,一种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牵连的样子。比喻互相推荐,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
  • 把玩无厌  拿着赏玩,不觉厌倦。
  •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 北叟失马  比喻祸福没有一定。
  •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关紧要  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