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佩插茱萸,也就是“戴茱萸”、“着茱萸”。古时便已成为民间节日的风俗,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茴香科落叶小乔木,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之分,其味辛辣,香气浓郁,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消积食,利五脏等功用。它既是中药的常用药之一,也可用于食品中的调味品。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民间流行采摘茱萸插戴头上,也有用茱萸入囊佩在身上的,认为能驱邪治病,抵御初寒,俗称茱萸为“辟邪翁”。佩插茱萸的风俗在晋代已经有了。周处(240-299年)的《风土记》中写道:“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而御初寒。”到了唐代,此俗更兴盛了,插戴茱萸,除用以“驱邪”外,又增加了寄托离情,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等含义。
相关作文:
端午节的习俗、
雪、
儿童节前、
我的一个刚出生的亲妹妹、
周老师来上课、
老师的嗓子、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雪乐、
有趣的科学实验、
我喂孔雀鱼
标签:重阳节习俗佩插茱萸
热门作文成语素材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鳌头独占 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 安于盘石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把饭叫饥 比喻多此一举。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蜡明经 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比喻屡试不中。
- 百口莫辩 莫:不能;辩:辩白。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博学多才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