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刘国光公平不能忘_1200字

位置:查成语 > 作文大全> 名人故事的作文大全 >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刘国光公平不能忘_1200字

经济学家名人故事:刘国光公平不能忘_1200字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国光的故乡南京沦陷。14岁的他被迫流亡湖南、四川继续求学。当时国共合作抗战大局初成,各类进步书籍成为刘国光最爱的读物。特别是日本学者河上肇的《马克思资本论略解》令他分外着迷,他急切地想看到《资本论》原著。
1938年,刘国光进入四川国立二中读书。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正式出版。”喜出望外的他跑到重庆买了一本。“老实说,我当时正在念高中,完全读懂《资本论》是不可能的,但懵懵懂懂、似懂非懂,就这么一直读下去了。”70多年后,已年逾九旬的刘国光回忆当年初读《资本论》时的情景依然激动:马克思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的深入解剖与严肃批判,给刘国光以强烈冲击。《资本论》犹如灯塔,为他指明了人生之路。同时,国家贫弱、外敌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深深刺痛了刘国光的心,更让他坚定了“经济救国”的志向。
1941年,怀抱这个梦想的刘国光以优异成绩考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入经济学系就读。当时西南联大群贤荟萃、星光熠熠。以经济学系为例,系主任是哈佛大学博士陈岱孙;徐毓枬教授是凯恩斯的学生,是国内第一个翻译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学者;赵乃抟教授是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欧美经济史权威。名师指导配以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刘国光如鱼得水,废寝忘食。
他大学时接受的是正统西方经济学教育,却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情有独钟;他是新中国公派留苏学习经济学的第一人,主修计划经济,却是最早提倡“商品经济”的学者之一;他是市场经济的热情鼓吹者,最早构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却始终坚持市场缺陷甚多、政府调节必不可少;他是最早论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学者之一,但晚年却把“公平”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并为此不懈呼吁……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平稳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蒸蒸日上的新局面,刘国光既欣慰又有所担忧。
“我最担心的就是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刘国光说,现在必须重新考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他说,改革开放之初提这个口号是针对平均主义“大锅饭”,现在平均主义已经越来越少,而收入差距却在迅速扩大,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如果忽视共同富裕的方向,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必然是人们所称的坏的市场经济、两极分化的市场经济。我们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的问题。”刘国光说。
在刘国光看来,研究成果固然重要,但学者的良知与责任感更重要。
2013年,刘国光90华诞,朋友与同事给他开了一个研讨会。在会上,刘国光说:“我这一生没有什么大出息。自知不怎么聪明,自负还算守本分,勤奋以治学,平实以做人。做了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也是在现代的‘天、地、君、亲、师’的培育、熏陶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取得的结果。”他解释说,所谓“现代的天、地、君”就是马克思主义宇宙观和世界观、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真正的共产党。

相关作文: 操场上爱漂亮的妈妈我的坏爸爸植物住我家描写樟树的作文开心的回忆拿牛奶橡皮擦瀑布的源头可爱的小猪闹钟

标签:经济学家名人故事刘国光公平

热门作文成语素材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手起家  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 百世不磨  名垂久远,永不磨灭。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本性难移  移:改变。本质难于改变。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博采众长  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
  • 伯玉知非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 不白之冤  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