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
汉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后至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貌不副名且身体羸弱为由,而不重用他。
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同时王粲还撰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英雄”传记的史书《汉末英雄记》。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著名的文学典籍《昭明文选》中也有王粲的作品。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41岁。
推荐古诗:
乌夜啼、
夜坐吟、
征夫、
有感五首(洛下舟车入)、
清明、
别董大、
除夜作、
无题二首(来是空言去绝踪)、
更漏子(柳丝长)、
扬子津望京口
推荐诗句: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鱼书经岁绝,烛泪流残月、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按行自抑 按:克制。约束自己的行为。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鞍马劳倦 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八音迭奏 八音:古代对乐器的统称;迭:交互,轮流。八类乐器轮番演奏。表示器乐齐全,演奏场面盛大。
- 把臂入林 把:指挽着;林:山林。互挽手臂,表示亲热。旧指相偕归隐。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身何赎 百身:自身死一百次;赎:抵。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博物洽闻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 补阙拾遗 阙:通“缺”,缺失。拾遗:补录遗漏。补录缺失遗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