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
汉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后至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貌不副名且身体羸弱为由,而不重用他。
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同时王粲还撰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英雄”传记的史书《汉末英雄记》。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著名的文学典籍《昭明文选》中也有王粲的作品。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41岁。
推荐古诗:
沙丘城下寄杜甫、
急乐世、
赠元稹、
南征、
风雨、
为有、
柳枝(风情渐老见春羞)、
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
彭蠡湖中望庐山、
送杜十四之江南
推荐诗句: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挨肩叠背 形容人群拥挤。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秉要执本 秉:执,拿着;要:重要的;本:根本。指抓住要害和根本、
- 博闻辩言 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关紧要 紧要:急切的,重要的。不重要,不会影响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