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读解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第八节读解

第八节读解

查看第八节全诗

  伊尹之继承尧、舜之道,以拯救天下民众为己任,孔子亦是继承尧、舜之道,以拯救天下民众为己任。但孔子和伊尹走的不是同样的道路,伊尹是辅佐商汤王平定天下,孔子却选择了普及平民教育的道路。在《论语》中,我们已经弄清楚孔子之周游列国不是为了求取功名富贵,而是为了普及平民教育,因此,本章所说的“主”,也就是主持掌管的意思,主持掌管各个诸侯国家以及民间的学校和私塾,以便开展平民教育。在《论语·子路》中,有一段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提出的“教之”,就是提倡普及全民教育。为政者的最终目的仅仅是为了人民的繁荣富庶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古到今,古今中外,为政者大都是忙于使民安居乐业,但很少有统治者真正能做到使民“安居乐业”的。战争、犯罪迭迭频起,层出不穷,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民众的文化知识过于贫乏、文化素质低所致。所以孔子要提出“教之”,就是想要普及全民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所以现在各国政府也在努力普及教育。如果民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得到普及,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就会逐渐端正了。

  孔子接着说:“如果有用我来‘教之’者,一年的时间就会有起色,三年便会见成效了。”这个“用我者”,不是用我来处理国家政事,而是紧接上面的“教之”。在《为政》第二十一节中: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就是说明孔子不愿意“为政”。在《述而》第十一节中,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用我者,即是需要我,不仅是国家用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也是用我,那么,学生要用我即是需要我,需要我我就言说起来,我上课,不需要我、舍弃我,我就将知识收藏起来,不怨天尤人。因此,历来解释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求取一官半职的说法是有明显的错误。孔子之周游列国,也就是其所说的“教之”。孔子之继承尧、舜之道,选择了普及教育的道路,就是孔子“孝”的最佳行为方式。

推荐古诗: 贫交行少年行竹枝(巴东船舫上巴西)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渔翁清明日宴梅道士房秋登兰山寄张五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陇西行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推荐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相思了无益,悔当初相见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不茶不饭,不言不语,一味供他憔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白璧青蝇  白璧:洁白的玉,比喻清白的人。青蝇:比喻佞人。比喻善恶忠佞。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弊车羸马  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
  • 秉公无私  秉公:主持公道。指做事公道不掺杂私念。
  • 病民蛊国  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
  • 博闻强记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 不得已而为之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