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翻译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孔子欲讨齐翻译

孔子欲讨齐翻译

查看孔子欲讨齐全诗

  春秋时,齐简公四年,齐国大臣陈成子弑杀齐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国相。这时,孔子找到鲁国的国君鲁哀公,请求讨伐陈成子。鲁哀公:“这件事你去找‘三子’(当时掌握鲁国政权的三家贵族,即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跟他们说吧。”孔子把他的想法告诉了“三子”,遭到了拒绝。对此事,《 左传》 的记载是:“孔子请求讨伐齐国,鲁哀公说:“鲁国比齐国弱已是很久的事实了。你说要讨伐他,结果会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陈成子(即陈常)杀了他的国君,齐国老百姓不拥护的有一半,现在用鲁国的全部力量和齐国的一半力量,共同去讨伐,是可以胜利的。”对于这件事,有人评论说:孔子怎么会去计较实力的大小呢?他重在讲仁义,只要从仁义的角度把道理讲清楚就够了,如能顺乎民心而代天讨伐,还用担心不会胜利吗?假如鲁哀公接受了孔子的请求,派孔子出使周朝天子,请求周天子,给陈成子定罪、天下共讨,问题就解决了。至于说能否胜齐的实际力量,在孔子看来是十分次要的。

  我认为,鲁国因弱小不能讨伐齐国,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人与陈成子一样居心不良,因而不想伐齐,周天子失去了权威也不能伐齐,这是全国没人不知的道理。那么,孔子的这一举动,难道真的是想以鲁国一半去与齐国相拼吗?不是的。孔子看到,当时鲁国的“三子”目无君主与陈成子是一样的,因此,他的这一作法并不在于去打仗,而在于这样做,上可以使鲁哀公觉悟,下可以警告‘三子”,如果鲁哀公明白了孔子的本意,就会认真看待三臣谋权,谋图不轨的事实,设法加以控制,并且起用孔子执掌国政,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也就不难恢复了;假如“三子”因孔子的举动而受到震警,一定会说:鲁国比齐国小,齐国的大臣杀了君主,大家要去讨伐;我们三人如去杀君主,像齐、晋这些大国,怎么会置之不理呢?可惜的是,鲁国的君臣都未能明白圣人的这番深意,二年后,孔子死。又过了十一年,鲁哀公竞在三位大臣的威逼下流亡到越国,与齐简公相比,只是落个全尸了,被大臣推舞,其结果是一样的。

推荐古诗: 题兴化寺园亭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送梓州李使君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无题(大江歌罢掉头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渔家傲(东望山阴何处是)采桑子(洞房深夜笙歌散)

推荐诗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案剑瞋目  案:同“按”,握住;瞋:瞪眼。握住宝剑,瞪大双眼。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白云苍狗  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 百身何赎  百身:自身死一百次;赎:抵。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本来面目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辨真伪  辨:分辨。伪:虚假。无法辨别真的和假的。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及之法  指不适用的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