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人的本性、本能和本质,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这就是孟子在教育上采用的最佳行为方式。古代教育,很少象现代填鸭式的教育,主要是要学生自己去想、去悟,然后才来问老师,老师则在这个问题上给予启发。如果不问,老师就可以认为是学懂了,从而讲下一个问题。但如果要问老师,则不能“挟贵,挟贤,挟长,挟有勋劳,挟故而问”,因为,要“问”,就要有一种谦虚的态度,按孔子的说法是“不耻下问”。如果耻于下问,也就说明这个人不谦虚,而不谦虚则学不到真正的东西。滕更就是不谦虚,所以孟子才采取不搭理他的行为方式。这便是孟子的尽心知命之处。
推荐古诗:
又呈吴郎、
国民党党歌(三民主义)、
归嵩山作、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
颐和园词(汉家七叶钟阳九)、
七律(别梦依稀咒逝川)、
独学(师友凋零身白首)、
双头莲(华鬓星星)、
庆元宵
推荐诗句: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阿毗地狱 阿毗: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背城借一 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不尴不尬 比喻左右为难,不好处理。也形容样子别扭。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可造次 造次:急遽,匆忙。不能匆匆忙忙地进行。意为要慎重。
- 方领矩步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 繁文末节 文:规定、仪式;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比喻琐碎多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