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中“代父”当指代父亲作送别诗,不是代父送客。“新安”是歙州(今安徽歙县)的别称。明万历年间于广东新设新安县,那已是陆娟之后的事情。
这首诗设色艳丽,如同画卷,颇有女性的特点。全诗用二幅画面组成。前二句一幅,为告别图,后一句一幅,为江上行舟图。
先说前二句。所写为江边一亭(“津”,江河),亭旁杨柳数行,条条缕缕,飘拂风中,新叶晶莹如碧玉。“碧”字透出光泽感,如画面上的亮色。树下站立着行者与送者,正在作最后的告别,彼此酒已半酣。著“东风”二字,关照上句的柳条,又由此似乎看到人物的衣带轻飏,衬托出酒后陶然之态。作者省略前后内容,单取一个视觉形象,同上句可以配成完整画面。另外,通常离别诗,多抒写悲苦之情,而作者对此显然不愿渲染,因为恐怕破坏她所描绘的美丽图景。
至第三句,已转入舟行江上。描写落花,暗借上句“东风”二字,呈现飞舞之态。“万点落花舟一叶”,映照得何等漂亮。似乎是漫天春色,环绕行人。这实在是一个画面的描摹。本来,即使夸张,也不可能有那许多落花飞到江面上去。但作为图画来看,因为是在一个平面上,“万点落花”便可与“一叶舟”相衬托。结句借助联想,想象舟行江南,一路均是飞花,始终可以满载春色。这句利用诗歌表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长处,将眼前景象,作无限延展,使诗中情味更浓。同时亦有祈祷行人一路平安欢乐的意思。
此诗即为“代父”而作,当是在作者出嫁以前。按古时习惯,其年龄不会超过十七、八岁。所以在这首诗中,关于送别本身,着墨不多,离情别思,也虚淡若无。作者呈现的,全是一个少女对美丽春光的无限欢欣。
推荐古诗: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绝句漫兴九首(眼见客愁愁不醒)、
倦夜、
宿江边阁、
风雨、
木兰柴、
满庭芳(小阁藏春,闲窗锁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
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
推荐诗句: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熬油费火 指耗费灯油。多指日夜忙碌。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笔下超生 超生:佛家语,指人死后灵魂投生为人。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炳烛夜游 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 博施济众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啻天渊 不啻:无异于。渊:深潭。无异于从云天之上到深潭之底。比喻差别极大。
- 不根之论 根:根据;论:言论。没有根据的言论。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胫而走 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