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翻译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卷九翻译

卷九翻译

查看卷九全诗

  清水发源于河内郡情武县的北黑山,

  黑山在了者武县北方白鹿山的东头,是清水的发源地。清水上流承接破塘散流的水,汇集成为河流南流,转向西南;水流成为瀑布,乘岩而下,从二十余丈的高处直泻入深壑中,轰雷般的响声震动了整个山谷。两边的石壁层层叠叠极其幽深,连野兽的足迹也到不了那里,深涧中水流冲激飞溅,升腾起一层雾气,俯视深不见底。这一带远近各处的峰岭上,居住着不少修道幽居的人,岩谷间也散布着些寺院佛塔。清高绝俗的情怀,与神灵之心一样幽远,仁人志士们的至性,得山水之美而愈益深厚,这真是极其佳胜的地方。山水穿过幽涧飞流,澄澈见底,因而称为清水。溪叫瑶溪,又叫瑶涧。清水又南流,与小瑶水汇合。小瑶水发源于西北近处深山里的溪涧。往东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往东南流,有吴泽破水注入。破水上流在惰武县老城西北承接吴破。惰武县就是旧时的宁,又叫南阳。马季长说:晋国地域从朝歌以北到中山是东阳,朝歌到软是南阳。所以应动《 地理风俗记》 说:河内是殷国,周人称为南阳。又说:晋国开始开发南阳。指的就是现在的南阳城。秦始皇改名为惰武。徐广、王隐也都说是秦始皇改的。薛攒注《 汉书》 说:按韩非的书,秦昭王越过赵国的长平,从西面进攻惰武,当时秦国还没有统一天下,情武这地名早就有了。我按《 韩诗外传》 说:武王讨伐封王,在宁练兵,把宁改名为惰武。魏献子在大陆打猎回来,死于宁。汉高帝八年(前199 ) ,把这里封给都尉魏遨,立为侯国,也叫大惰武。因为有个小惰武,所以这里叫大情武。小惰武在东,汉高祖与滕公从玉门津渡水,夜宿小惰武,就是这地方。大陆就是吴泽。《 魏土地记》 说:惰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水。肢塘南北约二十里,东西三十里,西边有长明沟流入。此水有两个源头,北边一条上游承接河内野王县东北的界沟,分出支流就是长明沟,往东流经雍城南面,有寒泉水注入。寒泉水发源于雍城西北面,泉水往南流经雍城西面。《 春秋》 :禧公二十四年(前636 ) ,周王打算调狄人去攻郑国。富辰劝、阻道:雍是文王子孙的封国。京相播说:现在河内山阳西面有旧雍城。又往东南注入长明沟,沟水又往东流经射犬城北面。汉朝大司马张扬被将军杨丑所害,睦固杀了驻在这里的杨丑,心想北进与袁绍会合。《 典略》 说:睦固字白冤。有人提醒睦固说:将军字冤,而这座城名叫犬,兔子见了狗势必惊吓,你还是赶快离开为好。但睦固不听。汉建安四年(199 ) ,魏太祖就在这里杀了他,派魏种去当河内太守,驻守在这里。充州反叛时,太祖说:只有魏种不会背弃我。但他却逃走了,太祖生气地说:魏种不往南逃到南越,往北逃向胡人,我不会饶了你的!平定射犬后,就把他抓住了,曹操说:我只是看中他的才能,才免了他的罪加以使用的。长明沟水东流注入石涧,东流,有蔡沟水注入。蔡沟水上流承接州县北面的白马沟,向东分支流出,称为蔡沟,往东与长明沟水汇合,又往东流经情武县吴亭北面,往东注入吴破。稍北有苟泉水注入。苟泉水出自山阳县惰武城西南,同一个源头分成两条水;南边是苟泉,北边是吴读,两条水都往东流入破塘中。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南面有皇母、马鸣两条水泉,往东南合流注入吴破。靠近陆真阜的东北面,有覆釜堆,覆釜堆南有三支泉水,相距各有四五里,参差地汇合,往南注入破泉。破泉在浊鹿城西边,建安二十五年(220 ) ,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浊鹿城就是他所居的地方。破水北面,靠近沼泽,旁边有馈城。《 春秋》 隐公十一年(前712 ) ,周王把司寇苏忿生的田地― 攒茅、馈等十二个城邑给与郑人。京相潘说:河内惰武县北面有老馈城,很坚固。现在俗称皮垣,很坚固,四百步见方,高八丈。靠近破塘北岸,隔水十五里,就是民间所说的兰丘,方圆二百步。往西十里又有一座小丘,靠近山边,人们称为救丘,方圆五百步,形状相似,想来可能就是古时的攒茅。杜预说:两座城都在惰武县北边,不知是否如此。又东流,有长泉水注入。长泉源出白鹿山东南,潜流地下十三里,又在邓城西北重新流出地面,世人也叫重泉水。又流经七贤祠东面,祠庙左右两边遍植翠竹,无论冬夏都是秀色葱笼。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中散大夫谁国秘康、晋司徒河内山涛、司徒榔邪王戎、黄门郎河内向秀、建威参军沛国刘伶、始平太守阮咸等,都一同住在山阳,常结伴同游,逍遥自得,当时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这就是向子期所渭的山阳旧居。后人在那地方立庙,庙南有一条泉水,往东南流,注入长泉水。郭缘生《 述征记》 说,白鹿山东南二十五里有稽公故居,因为当时还留有竹林才知道的。他指的就是这地方。水又往南流经邓城东边,名为邓读,又称白屋水。从前司马爵攻打公孙渊,归来时到达白屋,就指这地方。水又往东南流经馈城北面,又往东南流过沼泽,注入破塘中。破水东流,称为八光沟;东流注入清水,又叫长清河。东周的永丰坞有丁公泉,从焦泉右边流出。稍东又有焦泉,此泉是从天门左边、天并固右边流出的,天门山的岩石天然形成空缺,形状像是门户,宽三丈,高八丈,深约一丈余,此外没有别的出日,因此世人称为天门。往东五百余步,内有石洞,洞日朝西,只容得下一个人,从东南方进入,可直达天井;从这里一直往上爬了大约十二丈,手扳脚踏,直爬到上面,却是一片坦平的山顶,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四面险峻陡峭极了,根本没有可攀登的地方。顶上有持戒僧人训修行的地方,寺内有僧徒十余人,衣食等生活必需品都要从下面的平原搬运上来,很难供应周全,所以只有修炼意志十分坚定的人才会来这里居住。寺院旁边杂树疏疏落落,有一洼石井泉,约莫丈余见方,一涨清泉平静不波,住在山上的人都靠这泉水饮用。北边有两个石室,从前是隐居的人静心修炼的地方,现在已经无人居住了。泉水从北阜涌出,南流成为溪涧,人们称为焦泉。稍东有鱼鲍泉,稍东有张波泉,稍东有三渊泉,这四条泉水正像梗河三星结合在一起,并与女宿遥相联系一样,在重门城一西面汇合成为一条,往南流注。重门城是从前齐王芳被司马师废黝后,在这里居住之处。《 魏志》 说的遣送齐王到河内重门,就是这地方。城在共县老城西北二十里,城南有安阳破,稍东又有卓水破,稍东又有百门破。百门肢方圆五百步,在共县老城西面。汉高帝八年(前199 ) ,封卢罢师为共侯,就是共和的故都。共伯还政于宣王,在共山上逍遥自在地过着隐居生活。山在都城北面,就是所谓共北山,仙人孙登就住在那里。袁彦伯仗竹林七贤传》 载,秘叔夜曾在山林泽地采药,在山上遇到他,冬天散着头发来遮蔽自己的身体,夏天编草做衣裳,他用独弦琴弹奏,却能奏出和谐的五音。山上有三条水南流汇合成一条,称为清川。又往南流经凡城东。司马彪、袁山松《 郡国志》 说:共县有凡亭,是周时凡伯的封国。《 春秋》 :隐公七年(前716 ) ,《 经》 文记载,周王派遣凡伯前来访问。.杜预说:汲郡共县东南有凡城。现在却在西南面。水又往西南流,与前面那四条水汇为一条,又叫陶水,南流注入清水。清水又东流,绕过新丰坞,然后又往东奔去。往东北流过获嘉县北边,

  《 汉书》 说越国承相吕嘉谋反,武帝元鼎六年(前111 ) ,巡察汲县中乡,获得吕嘉的头颅,因此叫获嘉县。后汉时把这里封给侍中冯石,立为侯国。获嘉县老城西有汉时桂阳太守赵越墓,坟墓北面有石碑。赵越字彦善,本县人,历任桂阳郡太守,五官将,尚书仆射,因为父母丧亡,守孝三年期满后,任命为河南尹,建宁年间亡故。石碑东面又有一块碑,碑北有石柱、石牛、石羊、石虎,都破碎毁坏了,无可记述。清水又往东绕过新乐城,城在获嘉县老城东北,就是汲县的新中乡。

  又往东流过汲县北边,汲县是旧时汲郡的治所,晋太康年间(280 一289 )设置。城西北有石夹水,水深流急,人们也称为播溪,说太公曾在这里垂钓过。城中东门北侧,有太公庙,庙前有碑,碑文上说:太公望是河内汲县人。县人前会稽太守杜宣告诉县令崔缓说:太公本来生于汲,故居现在还保留着。您和高氏、国氏都是太公的后代,经传中都有记载,现在您来到这里,应当摆正太公位置,以宏扬尊祖的传统。于是国老王喜、廷椽郑笃、功曹那勤等都说:确实理当如此。就立坛建祠,安置神位。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庙,庙旁高耸的丛林,秀丽的树木,郁郁葱葱非常茂盛,据当地相传,这里就是太公的故居。晋太康年间,范阳卢无忌在汲县当县令,曾在那里立碑。太公为避封王乱国,隐于市上从事屠宰,躲到水边去钓鱼,何必非要渭水之滨,一然后又是播溪呢?只要能舒畅高远的情怀,一弯曲水也就够了。播溪是指这里,那是无可置疑的了。清水又往东从一座老石桥下流过。石桥原来横跨于水面上,后来桥石崩塌,只留下一个遗址了。清水又东流,与仓水汇合。仓水发源于西北的方山,山的西边有仓谷,山谷里有仓玉、氓石,因而得名。水往东南流,潜入地下,又往东南重新冒出,俗称雹水,往东南流过姆野。从朝歌以南,南到清水,地势平坦,包括大片的水田和沼泽,全都是姆野地区。《 郡国志》 说:朝歌以南有牧野。《 竹书纪年》 说:周武王率领西方夷族诸侯讨伐殷封,在姆野打败了他。《 诗经》 里说:姆野宽广坦荡,檀木车呀多堂皇!那里有殷朝大夫比干墓,坟前刻石用隶书题着:殷大夫比干之墓。所载就只有这么几个字,也不知是谁立的,现在碑也断了。太和年间(477 一499 ) ,高祖孝文皇帝到南方巡察,亲临比干墓,举行祭扫,并刻石立碑,放置在墓道上。雹水又往东南注入清水。清水又往东南流经合城南面,这就是旧时的三会亭,因为淇水、清水在这里与河水汇合,所以得名。清水又转弯往南流过凤皇台东北,往南流去。

  又往东流注人河水。

  清水入河处叫清口,也就是淇河口,这是因为两水互相通称的缘故。《 地理志》 说:清河水发源于内黄县南边,清河并没有水流到内黄来,流过来的实际上只有这条淇水。因为河水改道南流,清水的河道也移徙了,汇流的水路断了,但地名却留了下来,所以东川有清河的名称,相承不绝。曹操开凿白沟,阻挡水道使向北流。方才恢复了旧水道。

  沁水发源于上党涅县渴庚山,沁水就是涅水。也有人说是发源于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有三个源头一同泻入深涧中。又南流,汇合了三条水,这些泉水涂涂地从左右近旁的山溪中流出,参差错落地从两边注入沁水。往南流过谷远县东边,又往南流过隋氏县东边,

  谷远县就是王莽的谷近。沁水又往南流经崎氏县老城东边。刘聪任命詹事鲁蒜为冀州太守,治所就在这里。沁水又往南流过陆氏关,又往南与最晶水汇合。这条水发源于东北的巨骏山,从高处滚滚地奔泻而下,冲着岩石发出轰响,人们就是以水声取名的。水往西南流,注入沁水。沁水又南流,与秦川水汇合,秦川水发源于巨骏山东麓,带引了许多山溪,积聚成一条川流。又往西南流经端氏县旧城东边。从前韩、赵、魏分割了晋国,把晋国的国君贬迁到端氏县就是此县。水往南流,注入沁水。

  又往南流过阳阿县东边,

  沁水往南流经阳阿县老城西边。《 魏土地记》 说:建兴郡的脚所在阳阿县。郡治西边四十里有沁水往南流。沁水又南流,与菠泽水汇合。菠泽水发源于菠泽城西的白涧岭下,往东流经覆泽。《 墨子》 说:舜在镬泽捕鱼。应肋说:菠泽在县城西北。又东流经菠泽县老城南面,县名就是因菠泽而来的。《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九年(前351 ) ,晋夺取玄武和菠泽。水傍城边往东奔流,又东流与清渊水汇合。清渊水发源于县北,往东南流经镬泽城东面,又往南流入泽水。镬泽水又东流,在阳泉口接纳了阳泉水。阳泉水出自鹿台山。山上有一乱泉水,渊深而不流动。水往东流经阳陵城南,也就是阳阿县的老城。汉高帝七年(前20 ),把这地方封给卞诉,立为侯国。水流过礁晓山东边,在山下与黑岭水汇合。黑岭水发源于西北的黑岭脚下,就是开瞪。水往东南流经北乡亭下,又往东南流经阳陵城东面,往南注入阳泉水。阳泉水又南流,注入菠泽水。泽水又经东南流,有上涧水注入。上涧水发源于西北的辅山,东经铜于崖南边,流过析城山北边。析城山在蓬泽南边,《 禹贡》 所谓砒柱、析城,直到王屋,就是指这座山。山极高峻,地面平坦,山下有两道泉水,东边那条浑浊,西边那条澄清,两岸草木不长,只在数十步外面才有许多细竹。水从山北往东注入攫泽水,镬泽水又往东南注入沁水。沁水又往东南流,阳阿水从东边注入。阳阿水发源于北方的阳阿川,往南流经建兴郡西边,又往东南流经午壁亭东面,然后往南流入山中。滚滚的水波冲着山石,沿着高达八丈的深涧发出轰隆隆的巨响,掀起卷着漩涡的怒涛,往西南流奔,注入沁水。沁水又往南流了五十余里,沿着水流上下一带,只有一条小径相通;山间水滨,翁翁郁郁的全是一行小竹细笋,长得非常茂密,绿荫沉沉,景色清奇。又往南流出山间,流过沁水县北边,沁水往南流经石门,人们也叫沁口,《 魏土地记》 说:河内郡野王县以西七十里有沁水,左边流经沁水城西面,傍着城边往东南流。这道石门是晋朝安平献王司马孚在魏当野王县的典农中郎将时主持修建的。他呈递给朝廷的奏表中说:我秉承诏谕来兴修河内的水利。我一到了这里,就去沁水视察了一番。沁水源出铜鞍山,萦回曲折,水道长达九百里。太行、王屋二山岩峰层沓,极其高峻,从太行以西,王屋以东,每逢久雨季节,条条山谷就都山水横流,小石块纷纷被卷走,木制的水门年久朽坏,稻田泛滥淹水,一年的辛劳就得不到收成。我立即去巡察,发现离堰五里外,可以取得好几万块方石。我以为用方石砌成水门,如逢天时晴旱,可以增堰引水灌溉;如逢天时久雨,破塘湖泽都已水满,就关闸断水。那时切断上源的空渠,单凭排涝也足以成河了。这样云雨都可以由人力加以控制,实在是治国大计,一劳永逸,圣明君主应会赞许的。请陛下把我的奏表特别颁发下去,下令大司农府派给人工,不要拖延,以助成目前这件要事。朝廷下诏批准,于是在两岸砌筑成石门,以代替过去的木门杭,因有木杭,所以石门以前又有仿口之称。水门建成后灌溉田亩多少,在漫长的年月中历次重修的曲折经过,石门旁的碑刻上都有记载。水西有孔山,山上有石洞,洞口大开,洞内岩石上,有车辙印迹和牛的蹄痕。《 眷旧传》 说:这些都是天然形成,不是人工凿出的。水往南流,分成两条,一条往南分出,就是朱沟水。沁水又流经沁水县老城北面,该县就是以水来命名的。沁水就是《 春秋》 的少水。京相潘说:这里是晋国地方。又说:少水就是今天的沁水。沁水又东流,经沁水亭北,世人称之为小沁城。沁水又东流,在右边汇合了小沁水。小沁水发源于北山台停渊,南流就是台停水,往东南注入沁水。沁水又东流,倍涧水注入。倍涧水发源于北方的五行之山,南流注入沁水。

  又往东流过野王县北边,沁水又东流,邢水注入。邪水发源于太行的阜山― 太行山是五行山的异名。《 淮南子》 说:武王想在五行之山建造宫室,周公说:五行形势险要而闭塞,如果我们修德可以保住它,那末天下来纳贡的道路却很曲折难行;如果我们有暴虐悖乱的行为,那末天下人要来讨伐我们又很困难了。有识之士认为周公很能保持成业。高诱说:五行之山就是今天的太行山,在河内野王县西北的下党关。有诗说:在野王路上走得困倦不堪,到上党关喜逢知友畅叙衷肠。说的就是这座山。沁水往南流经邢城西面,就是旧时的邢国。城南有邪台,《 春秋》 :僖公二十四年(前636 ) ,周王打算讨伐郑国,富辰劝阻道:邢是武王的后代子孙。京相播说:现在野王县西北三十里,有旧邪城,就是邢台。现在老城坐落在太行南路上,道路就通过城中。汉武帝把这里封给李寿,立为侯国。邢水又往东南流经孔子庙东面。庙内庭院里有碑。魏太和元年( 477 ) ,孔灵度等鉴于旧殿宇破败零落,向上级申请修复。野王县县令范众爱、河内太守元真、刺史咸阳公高允,向朝廷上表申请重修,在庙中立碑记载此事。治中刘明,别驾吕次文,主簿向班虎、荀灵龟,以为孔子是大圣人,碑颂之类形式是不相称的,应该立个碑记才对。说:仲尼因大道得不到推行而伤感,想北上去投赵鞍,可是却听到他杀了鸣铎,就掉过车头往回走。到后来,晋人追思他,就在太行岭南为他立庙,这大概就是从前孔子往回走的地方。我按诸子书及史籍中都说仲尼临河叹息,说:我不能过河,大概也是命中注定的吧!并没有说在太行山掉转车头。碑文说:鲁国孔氏,在洛阳做官,居住在庙下,主持祭祀。这样说才对了。因孔氏迁居到山下,追思起先世的圣人,所以立庙维持祭祀。这也正像刘累迁移鲁地,就在山上建立尧祠一样,并不是说孔子在这里掉转车头。邪水往东南流经邪亭西边。京相蟠说:又有亭在台的西南三十里,但现在此亭在邢城东南七八里,那是京相瑶说得不对;或者还有别的亭,那就不清楚了。水又南流,注入沁水。沁水往东流经野王县老城北面。秦昭王四十四年(前263 ) ,白起攻打太行,切断了道路,于是韩国的野王投降了。秦始皇攻占魏国东部土地,设置了东郡。卫元君从淮阳迁移到野王,指的就是此县。汉高帝元年(前206 ) ,这里是殷国,二年是河内郡,王莽则称郡为后队,县叫平野,是魏怀州刺史的治所。皇都迁到洛阳后,又撤去了州,恢复河内郡。沁水北岸有华岳庙,庙旁柏树成丛,有数百株,面城临水,背依山冈,水岸上满眼一片青葱,是很可玩赏的美景。华岳庙是怀州刺史顿丘李洪之主持修建的。庙前有碑,是和平四年(463 )河内郡功曹山阳荀灵龟所造,天安元年(466 ) 所立。沁水又东流,朱沟支流注入;又东流与丹水汇合。丹水发源于上党高都县老城东北的山冈下,俗称源源水。《 山海经》 说:沁水东边有一片树林,名叫丹林,丹水发源在这里。说的就是这条水。丹水从源头往东北流,又转弯东流,左边与绝水汇合。《 地理志》 说:高都县有莞谷,是丹水的发源地,往东南流入绝水。绝水发源于法氏县西北的杨谷,所以《 地理志》 说:杨谷,绝水发源在那里,往东南流,左边汇合了长平水。长平水发源于长平县西北的小山,往东南流经老县城,就是法氏的长平亭。《 史记》 说:秦国派左庶长王屹去攻打韩国,夺取了上党,上党的百姓逃到赵国去。赵国驻军于长平,任廉颇为大将,后来又派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去替换他。秦国暗里派了武安君白起去进攻赵括,赵括的四十万军队都降了白起,白起就在这里把他们统统活埋了。《 上党记》 说:长平城在郡的南边,秦的营地在西边,两国军队都一起喝这条溪涧里的水,相距不过五里。秦军活埋了赵国兵众以后,又把他们的头颅收集起来在营地中筑起高台,高台利用山势而建,高高拔地而起,现在还叫它白起台。城的左右两边,沿着山边,横过低地,南北五十来里,东西二十余里的一带地方,全是秦赵的旧营垒,壁垒的遗址还在。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这里封给将军卫青,立为侯国。水往东南流,注入绝水。绝水又往东南流经法氏县老城北面。《 竹书纪年》 说:晋烈公元年(前415 ) ,赵献子在法氏筑城。绝水往东南流,与法水汇合。法水发源于法氏县西北的法谷,往东流经一座老城南面,俗称都乡城。又往东南流经法氏县老城南面。世祖建武六年(30 ) ,把这里封给万普,立为侯国。法水又东流汇合于绝水,往东南乱流进入高都县、在右边注入丹水。《 上党记》 说:长平城在郡治南边山中。丹水发源于长平的北山,往南流。秦军活埋了赵国兵士,流的血把水都染红了,因而俗名为丹水,这真是胡说八道。丹水又往东南流注入丹谷,这就是刘越石《 扶风歌》 中所说的丹水。《 晋书。地道记》 说:县里有太行关,丹溪就是太行关的东谷,道路由这里通出去,就不再从关那边走了。丹水又流经两个石人北边,石人各在一山,前后相望,南面是河内,北面是上党。二郡就以两山为分界。丹水又往东南流过西岩下面,岩下有一股强劲的泉流,大如巨轮,汹涌而出,深不可测,整条河中,萍藻菱芹之类水草绿油油的一片,即虽是严寒的冬天,也还是生意欣欣,毫无改变。丹水又南流,白水注入。白水发源于高都县老城西面,就是所谓长平白水,经东南流过天并关。《 地理志》 说:高都县有天井关,蔡琶说:太行山上有个天井,关口就在天井北面,于是就以天井为名了。所以刘散《 遂初赋》 说:奔驰在险峻的太行山,进入那高高的天井关。太元十五年(390 ) ,晋朝征虏将军朱序在太行山大败慕容永,派兵到白水,离长子一百六十里。白水又东流与天井溪水相汇合。溪水发源于天井关,北流注入白水,人们称为北流泉。白水又往东南流,注入丹水,汇流处称为白水交。丹水又往东南流出山间,流过郑城西面。癸肠城在山边,俗称期城,其实不对。司马彪《 郡国志》 说:山阳有鄂城。京相潘说:河内山阳西北六十里有鄂城。《 竹书纪年》 说:梁惠成王元年(前369 ) ,赵成侯僵、韩露侯若,进攻我国的葵,说的就是此城。丹水又向南弯,向西转,分出一条光沟水。丹水又往西流经苑乡城北面,向南弯又转回东边,流经城南,往东南注入沁水,汇流处称为丹口。《 竹书纪年》 说:晋出公五年(前470 ) ,丹水断流三日,幽公九年(前425 ) ,丹水涌出,互相冲激,说的就是这条水。沁水又东流,光沟水注入。光沟水上口承接丹水,往东南流,界沟水分支流出;又南流汇入沁水。沁水又往东南流经成乡城北面,又往东流往中都亭南面,在左边汇合了界沟水。界沟水上口承接光沟,往东南流,长明沟水分支流出,又往南流经中都亭西面,然后南流注入沁水。

  又往东流过州县北边,

  州县就是旧时的州。《 春秋左传》 :隐公十一年(前712 ) ,周王把州赐给郑国。“… 昭公三年,晋以州田赐公孙段。后来韩宣子迁居到这里。有白马沟水注入。白马沟上口承接白马湖,白马湖又名朱管破,破湖仁口承接长明沟,湖水往东南流经金亭西边,分成二条:一条往东分出,叫蔡沟;一条往南注入沁水。又往东流过怀县北边,

  《 韩诗外传》 说:武王讨伐封王,到了邢丘,把邢丘改名为怀。春秋时,赤翟攻晋包围了怀。王莽改为河内,是旧河内郡的治所。从前属三河地方。韦昭说:河南、河东、河内合称三河。县北有沁阳城,沁水流经城南往东流去。

  又往东流过武德县南边,又往东南流到荣阳县北边,东流注人河水。

  沁水在县南积聚成为破塘,把好几个湖泊都连结在一起,有朱沟水注入。朱沟水上流在沁水县西北承接沁水,从仿口往东南流,从右岸分支流出的是奉沟水;又往东南流,从右岸分支流出的是沙沟水。水又往东南流,在野王城西面,有支渠从左岸分出,以灌溉城边一带土地‘支渠东流经野王城南面,又转弯流经城东,然后北流注入沁水。朱沟水从支渠往东南流经州城南面,又往东流经怀城南面,又往东流经殷城北面。郭缘生《 述征记》 说:河水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有人说楚汉对峙的时候,殷王司马印的治所就设在这里,其实不是。我按《 竹书纪年》 说:秦军攻打郑国,驻扎于怀,在殷筑城,指的就是此城。那末殷这地名由来已久,可知不是司马印开始的。从前刘耀指派郭默为殷州刺史,负责督察沿河各部队的事务,治所就设在这里。朱沟水又往东南流,注入湖中。湖水在西边接纳了沙沟水。沙沟水分出朱沟南支,往东南流经安昌城西边。汉成帝河平四年(前25 )把安昌封给承相张禹,立为侯国。现在城的东南有一座古墓,人们称为张禹墓。我按《 汉书》 ,张禹是河内积县人,一家人迁移到莲勺。鸿嘉元年(前20 ) ,张禹年老,申请退休回家养老。他亲自营建坟墓,在平陵的肥牛亭修建祠堂,那地方与延陵相邻近。他向朝廷提出申请,皇帝下诏为他把亭移走。哀帝建平二年(前5 ) ,张禹亡故,于是就葬在那里。那末这里就不是他的坟墓了。沙沟水又往东流经瞩城北面。《 春秋》 ;僖公二十五年(前635 ) ,在温逮捕了大叔,就在瞩城杀了他。京相潘说:限城在怀县西南。沙沟水又流经殷城西面,往东南流入破塘,破水又一直流过武德县,往南流到荣阳县北边,往东南流,注入河水。从前学者也都说这条沟就是济渠,所以班固和阐姻也都说济水到武德注入河水。因为济水分出一条条的支流所到之处各有名称,也就兼有丹水的名目了。

  淇水发源于河内隆虑县西边的大号山,《 山海经》 说:淇水发源于沮枷山。水从山边流出,轰隆隆地奔泻直下,冲激着横山。这座山峰顶合拢,山下却分开,大约不到六七十步,深涧里错杂地堆满巨石,洪涛骇浪,猛冲过来,犹如雷电似的迅猛,激得水花飞迸,飘散成一片檬潦的水雾。又往东北流,沾水注入。沾水发源于壶关县东边的沾台下,高耸的石壁,遮蔽了天空,泉流就发源于西北角,汇合了金谷水― .就是沾台的西溪,往东北流,汇合于沾水,又东流注入淇水。淇水又流经南罗J ! } ,又流过三罗城北面,往东北与女台水汇合。女台水发源于西北方的三女台下,往东北流,注入淇水。淇水又往东北流过淇阳川,流经石城西北。城在平原上,旁边有涧水流过,同时也靠近淇水。淇水又往东北流,西流水注入,西流水发源于东大岭脚下,往西流经石楼南面,在北陵的岩石上直垂下来,有如从极高处挂下的白练。这条水就是西流水。又往东流经冯都垒南边,人们称为淇阳城,在西北三十里。淇水又东流出山,分为两条― 在两水相会处建了一道石堰,拦水引入白沟― 左边是苑水,右边是淇水。淇水从元甫城往东南流经朝歌县北面。《 竹书纪年》 :晋定公十八年(前494 ) ,淇水在旧时的卫断流,就指这地方。淇水又东流,右边汇合了泉源水。泉源水有两个源头,一条出自朝歌城西北,往东南流。有个老人一大清早想涉水过河,却踌躇着怕下水。封王询问随从,他为什么踌躇。随从说:老人骨髓枯干了,所以早晨怕冷。封王于是就在这里砍断他的腿,要看看他的骨髓。水往南流,折向东边,流经朝歌城南。《 晋书• 地道记》 说:朝歌是旧时的沫邑。《 诗经》 说:往哪儿采蒙莱?到沫的乡野。殷王武丁开始迁居到那里,成为殷的都城。封王的都城在《 禹贡• 冀州》 所说的大陆之野,就是这地方。封王作过糟丘、酒池,又有靡靡之音的新乐曲,把城邑称为朝歌。晋灼说:《 史记• 乐书》 载,封王作《 朝歌》 的乐曲,所谓朝歌,就是唱歌不合时宜。所以墨子听到了,讨厌那歌声,掉转车头就往回走,不肯打那座城里经过。《 论语• 比考俄》 说:城名叫朝歌,颜渊不肯在那里宿夜,七十弟子也把眼睛蒙起来,只有宰予一个人回头看,仲由踢了他一脚,使他跌下车来。宋均说:子路恼恨宰予回顾这不吉之地,所以用脚把他踢下车来。现在城内有殷时的鹿台,就是从前封王自己投身于火窟的地方。《 竹书纪年》 说:武王亲自在南单之台俘获了帝受辛,接受了天之大命。南单之台就是鹿台的异名,武王把封王的儿子武庚作为殷的遗民封于此城,把他的领地分成三区,即是邺、都、卫;派管叔、蔡叔、霍叔去辅佐他,这就是所谓三监。三监后来反叛,周镇压了他们,把那地方封给康叔,称为卫。箕子心中悲伤,假装疯狂,所以《 琴操》 中有一首《 箕子操》 ,他经过故都废墟时― 那是他的祖国啊!-一不禁悲从中来,因此作了《 麦秀歌》 。后来朝歌旧地归属晋国,位置在河水与淇水之间,战国时都属于赵国。当地男女都很淫荡,还有封王时的遗风。那里地势多险阻,盗寇很多,汉时派虞诩去当县令,朋友们都因那地方难治而去慰问他。虞诩说:要是不碰到盘曲的树根,错杂的枝节,怎么识别得出快刀来呢?水又东流,与左水汇合,称为马沟水。马沟水从朝歌城北流出,往东流,往南转弯,从城东流过。又东流与美沟汇合。美沟发源于朝歌西北的大岭脚下,东流穿过骆驼谷,在谷中曲曲折折地转了九十弯,所以民间有美沟的名目。沟水流经十二座崖,这些山崖间的泉流一处接着一处流下,涂涂的水声响个不停,与奔腾的水浪相激,回流又倒卷到深涧里。涧中堆积着成千成万的岩石,岩穴间水波激荡,变幻无穷,游人真会觉得目不暇接,无法描摹那奇幻的景象了。沟水往东流经朝歌城北边,又往东南流,注入马沟水,马沟水又往东南注入淇水,就是肥泉。所以《 卫诗》 说:我怀想着那肥泉,徒然发出长叹。毛亨《 注》 说:同出一个源头却流往不同的地方叫肥泉。《 尔雅》 说:流向相异而发源相同叫肥‘《 释名》 说:起初一同流出时,水还很少,但流向不同去处的支流却分散而多,就像肥起来似的。键为舍人说:水的发源不同,奔流汇合在一起叫肥。现在这条水就是发源相异而汇合为一水的。《 博物志》 称为澳水。《 诗经》 说:眺望着淇水的小湾,那篆竹是多么婀娜秀美!毛亨说:菜就是草草,竹就是编竹。汉武帝砍了淇园的竹木来堵塞河水的决口。寇询在河内做太守,在淇川砍竹,造了百余万支箭,以供应军用物资。现在找遍了淇川,却不再有这些东西了,只有草草和编竹与毛亨所注无异。毛亨又说:澳就是水湾的意思。郑玄也不认为是水流的源头,而张司空却独以为是注入淇水的水名,不知是否如此。然而这条水也就是《 诗经》 中所说的泉源之水。所以《 卫诗》 说:泉源在左边,淇水在右边。卫国的女子想回娘家,借水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说淇水的左右,是按水所注入的位置来定左右方向的。淇水又往南流过仿堰,就是旧淇水口;东流经黎阳县境,往南注入河水。《 地理志》 说:淇水发源于共县,东流到黎阳入河。《 沟恤志》 说:从遮害亭西流十八里到淇水口,汉朝建安九年(204 ) ,魏武王在水口放下大仿木筑成堰坝,拦截淇水往东流入白沟,以便通航运粮,所以当时人们把那地方称为仿头。所以卢湛《 征艰赋》 说:后面靠着大仿巨堰,深渠高堤。以后废毁了,到了魏熙平年间(516 一518 )才重新使它通水。旧渠道通过仿城北面,往东流出;今天渠道中已拆去旧坝,改筑新堰全用铁柱打下,也夹着使用木石。旧渠往南流经杭城西面,又南流分为两条水:一条南流注入清水,水流向下向上都可流通,河清水大时,就从这里开始往北倒灌入旧渠。一条往东流经仿城南边,往东汇合于莞口。苑水上流在元甫城西北承接淇水,从石堰东边,苑城西边,转弯流过城南,又往东南流过土军东北,有石头砌的旧水沟。从前有五条水分流,世人称为五穴口,现已合并,只有两条了:一条往西注入淇水,叫天井沟,一条流经土军以东,分出萝沟,东流注入白祀破。又向南分支,东流注入同山破,灌溉着七十余顷的田亩。这两片破塘相接处,就是台阴野。莞水往东南流入淇水。淇水右岸汇合了宿青旧渠,旧渠在黎山西北顿丘县遮害亭东边,接纳了河水。在与淇水的汇合处,筑了一道石堰拦截渠水,使渠水转向东北流。魏武帝开凿白沟,就是循着宿青旧渠加工开成的。所以苏代说:在宿青决个口,魏的虚和顿丘就完蛋了。指的就是此渠。淇水又往东北流,称为白沟,流经雍榆城南面。《 春秋》 :襄公二十三年(前550 ) ,叔孙豹去援救晋国,屯兵在雍榆,就指这地方。淇水又往北流经城东,往东北流经同山东边,又往东北流经帝誉墓西边,世人称为顿丘台,其实不是。《 皇览》 说:帝誉墓在东郡淮阳顿丘城南的台阴野。

  又往北流经白祀山东边,流过广阳里,流经撷项墓西边,俗称殷王陵,也不是。《 帝王世纪》 说:撷项葬于东郡顿丘城南面,广阳里的大墓就是。淇水又向北弯,向西转,流经顿丘北边。所以阐驯说:顿丘在淇水以南。《 尔雅》 说:山只有一层的叫顿丘。《 释名》 说:一重就成为丘,上下没有大小的差别。《 诗经》 里说的:送你涉河过淇水,送到那顿丘的水边。魏把九原、西河、土军各地的胡人迁移出去,把土军胡人安置在顿丘旁边,所以地名也叫土军。又转弯流经顿丘县旧城西边,《 古文尚书》 以为这就是观的地方,因为太康的弟弟名为五观。《 竹书纪年》 :晋定公三十一年(前481 ) ,在顿丘筑城。《 皇览》 说:叫顿丘的来由,是因为城门名为顿丘道,世人又把它称为殷,这都不对。顿丘是因小丘而取名的,所以叫顿丘。淇水往东北流经枉人山以东,牵城以西。《 春秋左传》 :定公十四年(前496 ) ,定公在牵会见齐侯、卫侯。牵就指牵城。杜预说:黎阳东北有牵城,就是此城。淇水又往东北流经石柱冈,往东北流去。

  往东流过内黄县南边称为白沟,

  淇水又往东北流经并阳城西面,世人称为辟阳城是不对的。其实这地方就是《 郡国志》 所说的内黄县的并阳聚。白沟又北流,左边汇合了荡水。又往东北流经内黄县老城南面,县城右边朝向黄泽。《 郡国志》 说:县里有黄泽。《 地理风俗记》 说:陈留有个外黄,所以这里叫内黄。《 史记》 说:赵将廉颇攻魏,夺取了黄,指的就是此县。

  转弯从县城往东北流与道水汇合。

  白沟从县城往北流经戏阳城东面,那地方世人称为养阳聚。《 春秋》 :昭公十年(前532 ) ,晋国荀盈到齐国去迎接一个女子,回来时死于戏阳。白沟又往北流经高城亭东面,垣水从西南流来注入。又往北流经间亭东面,就是魏县地界了。魏县老城,据应劭说,是魏武侯的陪都。就是王莽的魏城亭,城内有武侯台。左边与新河汇合,新河是垣水的支流。白沟又往东北流经铜马城西面,光武帝征讨铜马军时筑了此城,城也因而得名了。白沟又往东北流经罗勒城东面,又往东北流,漳水注入,汇流处称为利嘈口。从这里起,下流都可用清漳、白沟或淇河作为通称了。又往东北流过馆陶县北边,又往东北流过清渊县西边,

  白沟水又往东北流经赵城西面,又往北流,分出了阿难河。魏将阿难疏导此河,以便利衡读的通航,于是有了阿难河的名称。白沟又往东北流经空陵城西面;又往北流经乔亭城西面,乔亭城东距馆陶县老城十五里。馆陶县就是《 春秋》 所说的冠氏,是魏阳平郡的治所。水又转弯流过县北,又往东北流经平恩县老城东面。《 地理风俗记》 说:平恩县就是从前馆陶的一个分乡。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 )设县,把它封给皇后的父亲许伯,立为侯国。按《 地理志》 ,这就是王莽的延平县。水又往东流过清渊县老城西面,又流过县城西北,就是清渊,所以县名也就叫清渊县。世人称为鱼池城,这是不对的。水又往东北流,经过榆阳城北面。汉武帝把这里封给太常江德,立为侯国。文颖说:城在魏郡清渊,世人称为清渊城,是不对的。

  又往东北流过广宗县东边,叫清河。

  清河往东北流经广宗县老城南面。和帝永元五年(93 )把这里封给皇太子万年,立为王国。据田融说,赵在城内设置了建兴郡郡治,在水东设立临清县,这都是从石氏的赵国开始的。清河右岸有李云墓。李云,字行祖,甘陵人,喜欢读书,长于阴阳五行之学;他被举为孝廉,派去当白马县县令。中常侍单超等人,把后宫偏室的普通民间女子毫氏立为皇后,她家里受封的多达四人,赏赐的财物数以万计。李云向朝廷上书,并把复本交到三府,书中说:孔子道,帝就是谛,即审慎的意思。现在发个诏书就封官用人,不经过御省的同意,这么做您这位皇帝是否就不想谛一下― 不愿慎重行事了呢?皇帝大怒,把他关进牢狱,并杀了他。后来冀州刺史贾琼出来巡视下属,途中经过时祭扫了李云墓,并刻石表彰他,现在石柱还在,民间还称它为李氏石柱。清河又往东北流经界城亭东面。水上有座大桥叫界城桥。《 英雄记》 说:公孙攒攻打青州的黄巾贼,把贼兵打垮了,回来时屯在广宗。袁本初亲自去打公孙攒,会战于界桥以南二十里。袁绍的大将鞠义在界城桥打垮公孙攒,杀了他。冀州刺史严纲又在桥上打垮了公孙攒的殿后部队,就是这座桥。世人称为扁城桥,那是口传失实的结果。清河又往东北流经信乡西面。《 地理风俗记》 说: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原是个县。清河又往北流经信成县旧城西面。应动说。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原是个县。赵在城中设立水东县,所以也叫水东城。清河又往东北流过清阳县旧城西面,汉高帝设清河郡,治所就在这里。景帝中元三年(前147 ) ,把清阳这地方封给皇子乘,立为王国,就是王莽的平河。汉光武帝建武二年( 26 ) ,西河鲜于冀当清河太守,他营建官署屋宇,工程尚未完竣就死了,后任太守赵高计算人工费用为二百万。而五官黄秉、功曹刘适却说是四百多万钱。于是鲜于冀鬼魂出现,白日带领着随从走进官府里,与赵高及黄秉等人核对帐目,作出结论,认定是刘适、黄秉两人隐瞒私分公款。鲜于冀于是写了奏表自己申述理由,大意说:赵高居官显贵却不重节操;他本是个乡野村夫,却傲慢自大。他未能及时审察下属的密谋,那些小人生来就是一副奴颜脾膝的样子,馅媚求荣,偷窃的手段真是恶劣卑鄙。赵高失职,有辱朝廷命官的身份。《 易经》 讥笑那种居于君子之位的小人,真是赵高的写照。我做鬼不能尽所欲言,谨凭邮释上书,交赵高呈上。于是他就往西北方驰去,三十里后,车马都不见了。黄秉等人俯伏在地上,都死了。赵高把情况报告朝廷,于是皇帝下诏把鲜于冀在西河的田亩住宅都发还给他的妻子,还派人代为管理,以平这场阴间的讼案。汉桓帝建和三年(149 )把清河改为甘陵王国,后来清河王因为妖言被贬滴,当年立甘陵郡,而把治所设在这里。

  又往东北流过东武城县西边,清河又往东北流经陵乡西面。应肋说: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原是个县。后汉时把陵乡封给太仆梁松,立为侯国,所以世人称为梁侯城,于是就设立了侯城县治所。清河又往东北流经东武城县老城西面。据《 史记》 ,赵国公子胜,号为平原君,因为解除了邯郸之围有功,被封在这里。因为定襄郡有个武城,所以这里加上东字,叫东武城。清河又往北流经复阳县旧城西面。汉高祖七年(前200 ) ,把复阳封给右司马陈青,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乐岁。《 地理风俗记》 说:东武城西北三十里有复阳亭,原是个县。人们叫他槛城,这不对。清河又往东北流经枣强县老城西面。《 史记•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说:汉武帝元朔立年(前127 ) 把枣强封给广川惠王的儿子刘晏,立为侯国。应韵《 地理风俗记》 说:东武城县西北五十里,有枣强城,是个旧县城。又往北流过广川县东面,

  清河往北流经广川县老城南面。阐胭说:县中有长河流水,所以叫广川。水边有羌垒,是姚氏的故居,现在是广川县的治所。清河又往东北流经历县老城南面。按《 地理志》 这是信都的属县,王莽改名为历宁。应肋说:广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历城亭。是个旧县址,现在亭在县东偏北,渡口到今天还叫历口渡。

  又往东流过惰县南边,又往东北流过东光县西边,

  清河又往东北流,左边与张甲屯绛旧河道汇合,因被高堤所阻,不再有水了。又流经惰县老城南边,转弯流经城东。惰字读作条,王莽改名为惰治。《 郡国志》 说:惰县旧时属信都郡。清河又往东北流,左边与横漳支流旧水道汇合。又往东北流经惰国旧城东面,汉文帝把这地方封给周亚夫,立为侯国,所以世人称为北情城。清河又往东北流经邸阁城东面,城濒清河边,.晋时是惰县的治所。城内有县长鲁国孔明碑。清河又东流,到了东光县西面,往南流胡苏亭。按《 地理志》 ,东光县有胡苏亭。世人称为羌城,不对。又往东北流,右边与大河旧河道汇合,又流经东光县旧城西边,后汉时把这地方封给耿纯,立为侯国。初平二年(191 ) , 黄巾三十万人侵入渤海,公孙攒在东光边界打败了他们,追到这条水上,杀了三万人,流血把水都染红了,说的就是这条水。又往东北流过南皮县西边,

  清河又往东北流,无棣沟在这里分出。往东流经南皮县旧城南面,又往东流经乐亭北面,就是《 地理志》 的临乐旧城,王莽改名为乐亭。《 晋书• 地道志》 、《 太康地记》 都说乐陵国有新乐县,就是这座城。又往东流经新乡城北面,就是《 地理志》 的高乐旧城,王莽改名叫为乡。无棣沟又东流,分为两条渠道。无棣沟又往东流经乐陵郡北面,又折向东边,往北流,又转而往东流经苑乡老城南面;又往东南流经高城县老城南面,与支渠相汇合。支渠上口承接无棣沟,往南流经乐陵郡西边,又往东南流经千童县旧城东边。《 史记•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说:千童就是旧时的重,又写作千钟。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把千童封给河间献王的儿子刘阴,立为侯国。应劫说:汉灵帝改名为饶安,是沧州的治所。支渠又往南流,转向东边,往东北注入无棣沟。无棣沟又往东北流经一座老城北面,人们称为功城;又往东北流经盐山,往东北注入大海。《 春秋》 :僖公四年(前656 ) ,齐、楚二国在召陵会盟,管仲说:从前召康公给我们的先君太公划定征伐的范围,北边到无棣,是四方疆界所至的地方。京相瑶说:旧的说法以为无棣在辽西孤竹县。两种说法互有出入,不知哪一个对。但管仲以周所定疆界责难楚国,无棣在这里,照位置看来,较为切近。但世上相传已久,姑且把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清河又往东北流经南皮县老城西面。《 十三州志》 说:章武有北皮亭,所以这里叫南皮亭,也就是王莽的迎河亭。《 史记• 惠景侯者年表》 说: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 ) ,把这里封给孝文帝皇后哥哥的儿子彭祖,立为侯国。建安年间(196 一220 ) ,魏武帝就在这城中俘获袁谭。清河又往北流经北皮城东面,在左边汇合淖沱别河旧道,汇流处叫合口。《 地理风俗记》 说: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就是此城。又往东北流过浮阳县西边,

  清河往东北流,浮水旧河道在这里分出。按《 史记》 这是赵国的南部边界,有浮水流出。浮水在南,但这里却叫浮阳,大概是因为浮水出入的水流,同流与逆流的水互相混并,清河和漳河这两条水,又循河水的旧道而流,浮水的遗迹又是从这里分出的,所以该县也就有了浮阳之名了。浮水上口在浮阳县境内引入清河水。往东北流经高城县苑乡城北面,又往东流经章武县老城北面,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 ) ,把这里封给孝文帝皇后弟弟窦广国,立为侯国;王莽改名为桓章,晋泰(太)始年间(265 ? 274 )设立章武郡,治所就在这里。浮水旧河又往东流经筐山北面。《 魏土地记》 说:高成东北五十里有筐山,长七里。浮水又往东北流经柳县老城南面。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25 ) ,把这里封给齐孝王的儿子刘阳,立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 说:高成县东北五十里有柳亭,从前是县。世人称为辟亭,不对。浮水又往东北流经汉武帝望海台,又东流注入大海。应动说:浮阳县,浮水发源在这里,流入大海,潮汐涨落每天两次。现在沟里不再有水了。清河又北流,分为两条,往东分出的支流,又称为浮读。清河又往北流经浮阳县老城西面,这就是王莽的浮城。建武十五年(39 )把这里改封给晓骑将军平乡侯刘欲,立为侯国,是浮阳郡的治所。又往东北流,淖沱别读注入,汇流处称为合口。

  又往东北流过渗邑北边,秽水由此流出。

  又往东北流过乡邑南边,清河又东流,分为两条。支流从右岸分出,往东流经汉武帝故台北面。《 魏土地记》 说:章武县东边一百里有武帝台,台有南北两座,相距六十里。台基高六十丈,民间相传,这是汉武帝在东方巡察海上时所筑。又东流注入大海。清河又往东北流经纷姑邑南边,俗称新城,不对。

  又往东北流过穷河邑南边,

  清河又往东北流过穷河邑南边,俗称三女城,不对;往东北到了泉州县,北流注入淖沱水。《 水经》 说:筒沟往东南流到泉州县,与清河汇合,从这里起的下流是派河的尾端。又东流,泉州渠在这里分出。

  又往东北流过漂榆邑,注人大海。

  清河又往东流经漂愉邑老城南面,俗称角飞城。《 赵记》 说:石勒派王述在角飞煮盐,就是漂榆城的别名。《 魏土地记》 说:高城县东北一百里,北边到漂榆县为止,东边靠着大海,老百姓都用海水煮盐,以制盐为业,说的就是此城。清河就在这里流入大海。

  荡水发源于河内荡阴县西山东边,

  荡水发源于县西的石尚山,泉水流经老县城南面,该县就是按水来取名的。晋朝讨伐成都王颖,惠帝就在此水南岸打了败仗。卢琳《 四王起事》 说:惠帝征讨成都王颖,打了败仗,当时抬轿子的司马有八人,轿子还抬在肩上,兵士就一拥而上,把抬轿的人杀了。轿子落地,惠帝也中了三箭,受了伤,百官都纷纷逃散了,只有侍中稽绍扶着惠帝。士兵向他举起刀枪。惠帝说:这是我的官员,不要伤害他。士兵们说:我们接受了皇太弟的命令,只是不能冒犯陛下一人罢了。于是就把他杀了,他的血溅污了惠帝的衣袖。后来人们要给他洗衣,惠帝说:这是稽侍中的血,不要洗。这地方就是秸延祖丧命的地方。

  又往东北流到内黄县,注人黄泽。

  羡水发源于荡阴西北的韩大牛泉。《 地理志》 说:内黄县的西山,是美水的发源地。美水又往东流经韩附壁北面,又往东流经姜城北面,这就是旧时的美里。《 史记音义》 说:墉里在荡阴县。《 广雅卜墉,就是牢狱。夏叫夏台,殷叫羡里,周叫图圈,都是监狱。从前殷封听了崇侯虎的话,把西伯拘禁在这里。散宜生、南宫括去见文王,文王于是发展了《 易经》 ,借以卜知吉凶始终的道理。羡城北面,水流积聚成潭,方圆十余步,深一丈,东流到内黄,与防水汇合。防水发源于西山的马头涧,往东流经防城北面,卢湛《 征艰赋》 所说的越过了防,就是防城。水往东南流,注入赘水,又往东流过黄泽,注入荡水。《 地理志》 说:羡水到内黄注入荡水。荡水又东流,与长沙沟水汇合。长沙沟水发源于黑山的北谷,往东流经晋鄙老城堡北面,称为晋鄙城,又叫魏将城。从前魏公子无忌,就在这里虚托王命夺取了晋鄙的军权,所以班叔皮《 游居赋》 说:途经荡阴而凭吊晋鄙,责难公子有失臣节。水又往东流,称为宜师沟。又往东流过荡阴县南面;又往东流过枉人山,往东北流到内黄县,向右边注入荡水,又叫黄雀沟。这条水到了夏秋二季就会泛滥,冬春时又干涸。荡水又往东流经内黄城南面,往东注入白沟。陈留有外黄,所以这里称内黄。

  洹水发源于上党法氏县,洹水发源于洹山,洹山在长子县。

  往东流过隆虑县北,隆虑县北边有隆虑山,是从前帛仲理仙游的地方。该县因山而取名。汉高帝六年(前201 ) ,把它封给周灶,立为侯国。应肋说:荡帝名隆,因避讳改隆字为林字。县里有黄华水,发源于神困之山,黄华谷的北崖上。山高十七里,水从木门带流出― 这是山的第三级,离地七里,悬崖上的水,往东南注入深壑,直泻到岩下,形状像鸡的长尾巴,所以叫鸡翘洪,这也正像天台、赤城之类的命名一样。水往东流到了谷口,潜入地下,在东北十里处重又冒出,名叫柳诸。柳诸周围四五里,是黄华水再次发源形成的。水往东流,苇泉水注入。苇泉水发源于林虑山北边的沼泽中,往东南流,与双泉汇合。双泉发源于鲁般门东,往下注,流入苇泉水。苇泉水又往东南流,注入黄华水,称为陵阳水。又东流,注入洹水。

  又往东北出山,流过邺县南边,洹水出山后,往东流经殷墟北面,《 竹书纪年》 说:盘庚即位,从奄迁都到北蒙,国号叫殷。从前项羽与章邯就是在这里会盟的。沮水又东流,分出一条支流,往东北流经邺城南面,称为新河。又东流,分成两条。一条往北流过东明观下。从前慕容隽梦见石虎咬他的臂膊,醒后很恼恨,出赏榜征求石虎的尸体,但人们都不知道。后宫有个宠妾说:石虎葬于东明观下。于是掘地直到深处,找到了他的棺材。开棺拖出尸体,已经成为僵尸,没有腐烂。慕容隽骂道:这死胡,你怎么敢托梦给在生的天子!他叫御史中尉阳约列举他的罪状,举鞭痛打。这里就是石虎初葬的地方。又往北流经建春门石桥下。桥并不高大,但石工却十分细致,老桥头两边竖了两根石柱,柱上的盘龙和柱座都雕得很精美。皇帝南巡时,看到石柱制作华丽精妙,就把它移到平城。石桥东边,就是西城楼,朝北面对射堂,这里有绿水平潭,水滨长着一片青葱的林木,是个游憩的好地方。新河水往西流过旧时魏武帝的玄武苑,苑内从前有玄武池,可以学习划船,有鱼梁、钓台、竹木、灌丛,现在水池和丛林都已埋灭,不留一点痕迹了。水往西流,注入漳水。南边那一条水往东北流过女亭城北面,又往东北流过高陵城南面,往东与炯沟汇合,又往东流经鸿鹅破,往北与台殴水汇合。破塘东西三十里… … 注入白沟。炯沟上流承接垣水,往北横穿过新河,往北流经高陵城东面,又往北流经斥丘县老城西面。斥丘县南角有斥丘,是以丘名来取县名的,就是旧时的乾侯。《 春秋经》 载:昭公二十八年(前514 ) ,昭公到晋国去,在乾侯歇宿。汉高帝六年(前201 )把这里封给唐厉,立为侯国,这就是王莽的利丘。又转弯流过城北,往东北流,注入白沟。垣水从邺往东流经安阳县老城北面。徐广《 晋纪》 说:石遵从李城向北方进军,在安阳杀了张豺。《 魏土地记》 说:邺城以南四十里,有安阳城,城北有但水东流。垣水又往东流到长乐县,左边分出一条支沟。垣水又往东流过长乐县老城南面,按《 晋书• 地理志》 说:魏郡有长乐县。

  又往东流过内黄县北边,往东注人白沟。

  垣水经过内黄县北面往东流,注入白沟,世人称汇流处为垣口。许慎《 说文》 .、吕忱《 字林》 都说垣水发源于晋、鲁之间。从前声伯梦见涉过垣水,有人送给他玉石,他把玉石吃了,流下的眼泪又变成了玉石,装了满怀。于是唱道,涉过道水,送给我玉石。回家吧,回家吧,玉石装满我的怀抱了!后来把梦中的事说了又说,到傍晚才死去。说的就是这条水。

推荐古诗: 有所思新安吏羌村三首秋夕贾生曲江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送柴侍御亥年残秋偶作(曾惊秋肃临天下)

推荐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拔山扛鼎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 博闻辩言  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 不分皂白  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