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诸侯君主们无不是在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努力,但他们又害怕没有一个好名声,害怕人民不尊敬他们,害怕《春秋》之类的编年史埋没他们,不记载他们的政绩。所以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爱民则荣耀,不爱民则会被埋没。”《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之书。当时晋、齐、楚、宋等国均有这样的史官建置和类似的史书编著,其体裁及“书法”也大体一致。《春秋》所以能记载各国大事,就是这些史官相互通报的结果。当时正值社会剧变,礼坏乐崩,“天子失官”之时,原属官府掌管的《诗》、《书》、《春秋》等典籍散播民间,成为各诸侯君主们害怕的一种社会舆论。他们既害怕史官们秉公直书,也害怕史官们将他们一笔带过,埋没他们。“青史留名”就是从此而起。所以,见享乐而不动心,就是自求福;“般乐怠傲”就是自求祸。无论是福是祸,都是自己求得的。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说的就是,如果沉溺于享乐,沉溺于所谓的福,就会引来灾祸。因为人们都不会中止自己的欲求,好了还想再好,有了还想再多,于是便有所作为,有所行动;而这有所作为,有所行动,如果违背了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就会导致灾祸的发生。比如砍树,是为了烧火煮食,或是为了驱寒取暖,是为了制作更多更好的房屋与家具,然而大面积的砍伐,也就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和破坏了空气的净化功能。再比如享乐,一个人的享乐是建立在若干人的辛勤劳动之上,甚至于是建立在若干人的痛苦之上,一旦这些人不甘于辛勤劳动和不甘于痛苦,就会奋起反抗,就会使只顾自己享乐的人陷入灾祸之中。天降灾祸而给人带来痛苦,那是大自然运行规律所造成的,人们拿天没有办法,而因为自己享乐带给别人痛苦,就逃脱不了灭亡的结果了,因为人拿人总会是有办法的。
推荐古诗:
答微之咏怀见寄、
有感五首(洛下舟车入)、
(七言绝句)沈下贤、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国民党党歌(三民主义)、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塞上曲、
凉州词、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推荐诗句: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傲然挺立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挺立:像山峰一样高高地耸立。形容坚强而不可动摇。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半截入土 截:段。半段身子埋入土内。比喻人在世不久了。
- 奔走相告 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并蒂芙蓉 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芙蓉:荷花别名。两朵荷花并生一蒂。比喻夫妻相亲相爱。也比喻两者可以相媲美。
- 伯歌季舞 伯:大哥;季:小弟。哥哥唱歌,弟弟跳舞。比喻兄弟之间亲密无间。
- 不骄不躁 不骄傲,不急躁。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