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诸侯君主们无不是在为了自己的享乐而努力,但他们又害怕没有一个好名声,害怕人民不尊敬他们,害怕《春秋》之类的编年史埋没他们,不记载他们的政绩。所以孟子一针见血地指出,“爱民则荣耀,不爱民则会被埋没。”《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其纪年依据鲁国,记述范围却遍及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之书。当时晋、齐、楚、宋等国均有这样的史官建置和类似的史书编著,其体裁及“书法”也大体一致。《春秋》所以能记载各国大事,就是这些史官相互通报的结果。当时正值社会剧变,礼坏乐崩,“天子失官”之时,原属官府掌管的《诗》、《书》、《春秋》等典籍散播民间,成为各诸侯君主们害怕的一种社会舆论。他们既害怕史官们秉公直书,也害怕史官们将他们一笔带过,埋没他们。“青史留名”就是从此而起。所以,见享乐而不动心,就是自求福;“般乐怠傲”就是自求祸。无论是福是祸,都是自己求得的。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说的就是,如果沉溺于享乐,沉溺于所谓的福,就会引来灾祸。因为人们都不会中止自己的欲求,好了还想再好,有了还想再多,于是便有所作为,有所行动;而这有所作为,有所行动,如果违背了大自然的道路和规律,就会导致灾祸的发生。比如砍树,是为了烧火煮食,或是为了驱寒取暖,是为了制作更多更好的房屋与家具,然而大面积的砍伐,也就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和破坏了空气的净化功能。再比如享乐,一个人的享乐是建立在若干人的辛勤劳动之上,甚至于是建立在若干人的痛苦之上,一旦这些人不甘于辛勤劳动和不甘于痛苦,就会奋起反抗,就会使只顾自己享乐的人陷入灾祸之中。天降灾祸而给人带来痛苦,那是大自然运行规律所造成的,人们拿天没有办法,而因为自己享乐带给别人痛苦,就逃脱不了灭亡的结果了,因为人拿人总会是有办法的。
推荐古诗:
北亭招客、
宿江边阁、
山行、
塞上听吹笛、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青溪、
送别、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推荐诗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热文成语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彼众我寡 彼:对方。指对方军队势众,而我方力量单薄。
- 跛鳖千里 跛脚的鳖只要半步也不停留,也能走千里。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很差,也能成功。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 不打自招 旧指没有用刑就招供。比喻做了坏事或有坏的意图自我暴露出来。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堪设想 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