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读解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第十四节读解

第十四节读解

查看第十四节全诗

  孟子举了冉求的例子,冉求为季氏掠夺财富,肯定不是最佳行为方式,所以孔子要弟子们鸣鼓而攻之。此段记载见《论语·先进》。这个故事是说,冉求是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学生之一,先于孔子返鲁,担任季氏的家臣。在《论语·公冶长》第八节中,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就对冉求有过评价,认为他不知“仁”。此节孔子对他的批评则是落在“过犹不及”上,即帮助季氏太过分了,而帮助人民则不及,认识大局不及,实行“仁”不及。也就是说,“过犹不及”的毛病在冉求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因此其他的学生们完全可以批评他、不敬他、攻击他、声讨他。这是孔子拿冉求与子路比较,而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批评。这也就是孔子的对最佳行为方式的描述,以及孔子的一种价值观。

  自夏启王天下以后,历朝历代的各国的统治者莫不想使自己的国家民富国强,然而他们的思想观念只有一个,即依靠自身强大的武力来使自己更加富裕,使自己的国家更加富裕,这就使人类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只有周文王是依靠爱民政策而赢得了民心,从而使周武王能轻易地取得天下。周文王的这些思想以及所作所为,就是后来的老子所说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道德经·六十八章》)”既然以慈爱来对待人,那么,即使是善于作将帅的人也不轻易动武;因为战争的目的一是侵略,一是抵抗侵略。侵略不是慈爱,抵抗侵略也要怀着慈爱的态度,不以杀人为目的。这个意思老子在前面说过:“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道德经·三十一章》)”如果在抵抗侵略的战争中也失去了慈爱之心,那就与侵略战争一样了。而且,善于战斗的人不轻易发怒;这是因为人一发怒就容易冲动,就容易失去理智,而失去理智则就可能失去慈爱,也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后来的孙子在《孙子兵法·谋攻》中也表达出这种思想:“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也就是说,不进行战争而使天下归服,才是治理人民的最上等典范。

推荐古诗: 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花下醉马嵬为有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古薄命妾送郭司仓早朝渔家傲念奴娇(萧条庭院)

推荐诗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版版六十四  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笔饱墨酣  笔力饱满,用墨充足。形容诗文酣畅浑厚。
  • 比肩齐声  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
  • 弊绝风清  弊:坏事;清:洁净。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疾不徐  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方领矩步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