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安定,有时也到郊外走走。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象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可惜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不妨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一下。王维是自己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自己表示欢迎、依恋之意;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自己为难。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真是「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众荣独瘁的悲凉。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所以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此时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读到这里,回顾上联的「水流」「云在」,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岂不是更加明白了吗!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李光弼于是年春间大败于邙山,河阳、怀州皆陷。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推荐古诗:
羸骏、
晚春、
忆梅、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贫女、
剔银灯、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归朝欢(我梦扁舟浮震泽)、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推荐诗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矮人观场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般刁难 用各种手段使对方过不去。
- 百口莫辩 莫:不能;辩:辩白。即使有一百张嘴也辩白不清。形容不管怎样辩白也说不清楚。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补天柱地 修补天,支撑地。比喻伟大的功勋。
- 不二法门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不法常可 法:当做模式、法则;常可:长久被人们认可的成规惯例。不把常规惯例当做永远不变的模式。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