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题画诗,写的是有关唐玄宗李隆基的历史题材,诗中极意描写唐明皇沉酣酒色,忘怀国事,终于酿成安史之乱,含有针砭时弊,讽喻统治者的新意。
这首诗不胶着于静态画面的摹绘,而能够放开笔触,驱遣想像,从夜宴的热烈场景,一直伸展到烽火战乱的惨状与凄凉的晚境,并在这乐极生悲的变化过程中,寄寓着讽喻垂戒的用心。这实际上是将咏史感事的笔意引进了题画领域。诗篇所叙内容跨度虽大,章法却很严密,不仅前后比照鲜明,而且通首用烛火作引线,转折过渡,贯串首尾,颇见匠心。至于语言明丽,铺叙生动,音声和美,情思宛转,以及逐章转韵、平仄相间的格式,承受自元、白“长庆体”,也增添了诗的魅力。全诗多从白居易《长恨歌》化来,但无一语相袭,显示了作者在诗歌艺术上的不凡功力。
推荐古诗:
初授拾遗、
竹枝(竹枝苦怨怨何人)、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夏日南亭怀辛大、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浣溪沙(道字娇讹语未成)、
自题一绝(满纸荒唐言)、
五律(外侮需人御)、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
行香子(携手江村)
推荐诗句: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热文成语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白虹贯日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秉烛夜游 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 伯仲之间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间:中间。比喻差不多,难分优劣。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成器 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
- 不差毫厘 不差一毫一厘。
- 不分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