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片写离情。首二句回忆昔日送别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长江边上的浮玉亭,是词人经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时节,他曾多次到此送友远行。饯宴在绿树繁茂、浓荫蔽日的亭子里举行。词人不停地举起酒杯,向挚友频频劝酒,殷殷话别,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绪不宁,为离别在即而不胜感伤。第三句中,用典“阳关”,即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因写友谊真挚感人。作者这里说“阳关常恨”,是因为别时与友唱阳关,唱罢阳关别故人,而他经常与友分别,故谓“常恨”;正因“常恨”,故再听到阳关唱起,就“不堪闻”了。“不堪”,意为禁不起。词的四五句写词人远行时的情景。冷落清秋节,自己别他人,其悲伤之情更胜他日送别朋友远行。此时此刻,词人的离别之恨和远行之悲,充盈胸臆,溢于颜面。
下片仍写离情。饯宴将止,别离在即。居人和游子依依惜别,互相慰藉,想到别后天各一方,音讯难达,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泪下。“清泪”二句,生动地表现了居人和游子之间真诚而又深厚的友谊。“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说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居人),一半给我(游子),这样就把离恨的深重具体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离恨的轻重,体会分袂的痛苦。
词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别具。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居人也可将我留住,这该有很好的事,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幻想,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处永不分离的良愿,也反映了词人与挚友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痛苦。
推荐古诗:
哭刘司户蕡、
春宫曲、
芙蓉楼送辛渐、
黄花川、
亥年残秋偶作(曾惊秋肃临天下)、
口占一绝(壮别天涯未许愁)、
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
明妃曲二首(明妃初出汉宫时)、
残春(残春醉著钓鱼庵)
推荐诗句: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安土乐业 安居本土,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首相知 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比肩而立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 博闻辩言 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刊之论 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 不可磨灭 磨灭:消失。永远消失不了。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 不堪造就 指没有培养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