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忌即齐国大将田忌,古时“陈”与“田”相同;问垒就是询问堡垒战法。这篇文章用田忌向孙膑请教布阵设垒战法,引出孙膑对马陵之战的补叙,从而说明如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布阵设垒,积极防御,伺机消灭敌军的战术。孙膑借介绍马陵之战,说明他如何布置阵势,设置堡垒,并不只是简单的战例回忆,而是借此战例,形象具体地给田忌讲述根据地形、地物和本军当时具备的条件,巧妙地布设阵地,与敌军对抗,战胜敌军的战术。马陵之战,首先是孙膑战略思想对头,调动敌军,按自己的部署,在有利的时机和地点,出其不意地给敌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其次,孙膑战术运用得当,布阵巧妙严密。他选的地形很好,马陵道两边山丘夹峙,只有中间一条路通过,路两边林木丛密,地势险要,这正是设伏歼敌的理想地形。孙膑能根据地形和当时齐军的条件,巧妙布阵,从而保证了战斗胜利。文中,孙膑详细说明了齐军如何用战车构筑堡垒,用盾牌当做城墙,各兵种、各兵器的部署,井然有序,配置得当,能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完全符合兵法要求。所以,当战斗开始后,魏军竟无还手之力,很快就被歼灭了。其实,布阵设垒的原则和办法,带兵将领大多懂得,关键在于运用得当,运用得妙,方能收到意外的效果。这里我们不妨重温一下诸葛亮博望坡火烧曹军的战例。曹操打败袁绍,夺得冀州,又收服辽东之后,形成了独霸北方,虎视南疆的局面。这时的曹操真是文官武将济济一堂,兵强马壮,实力超群。一日,曹操召集文武众人商议南征,夏侯惇请求领兵除去刘备。曹操早已把刘备看作强劲对手,正想趁其羽毛未丰时一举剪除,于是任命夏侯惇为都督,于禁、李典、夏侯兰、韩浩为副将,让他们领兵10 万,到博望坡去见机行事,伺机消灭刘备。夏侯惇带领10 万大军,而刘备当时只不过借新野小城暂时栖身,兵马总计也不过几千人,夏侯惇哪里把刘备放在眼里,只不过视作“鼠辈”而已,诸葛亮当时还是无名之辈,在他眼中更无地位,拿他的话说,只不过是“草芥”。夏侯惇带领大军耀武扬威,直奔新野。刘备得报,不免紧张、焦急,忙请诸葛亮商议。诸葛亮却不慌不忙,向刘备借了印信和宝剑,召集众将听令。他一一分配任务,叫关羽、张飞、赵云、刘备等人分头去执行。这时,供他支配的兵力主要是他新近招募训练的三千新兵。对他的指挥部署,连刘备都觉得没有底,关、张二人更是不相信,不服气。关羽居然质问诸葛亮:“我们都去迎敌,不知军师却做什么事?”诸葛亮说:“我就坐守县城!”张飞听了大笑说:“我们都去拼杀,你却在家里闲坐,好自在哟!”可是,诸葛亮印、剑在手,关、张也不得不听令照办。再说那夏侯惇,领兵到达博望坡,分出一半精兵,由他亲自带领,加紧赶路。忽然看见前面尘土飞扬。夏候惇把人马摆开,亲自出马到阵前迎敌。一看,赵云仅带几百军兵前来迎战,不禁大笑道,“我笑徐元直在丞相面前,把诸葛亮夸成神仙,现在看他用兵,用这样的军马和我对阵,这不是赶着狗和羊去与虎豹相斗吗?我今天定能实现在丞相面前许下的诺言,活捉刘备和诸葛亮!”说完,驱马上前,大骂赵云,挺枪直刺。赵云没战几个回合,返身“败退”。夏候惇紧追不舍,跑了十多里,赵云回马再战,没几个回合,再次“败逃”。夏侯惇更加狂傲,驱军追赶。韩浩提醒他谨防埋伏,夏侯惇说:“就这样的敌军,就算他十面埋伏,我又怕他什么呢?”夏侯惇放马急追,又遇刘备接应赵云交战,他更乐了:“这就是埋伏的兵马啊!今天晚上,我不到新野誓不罢兵!”谁知,夏侯惇刚追到博望坡左面狭窄地带,突然两边芦苇丛燃起大火,这时风正大,刹时四面八方火光冲天,烧得曹军人喊马嘶,自相残踏,死伤不计其数。赵云回马杀来,夏侯惇冒烟突火飞逃而去。曹军沿途又被关羽、张飞冲杀,粮草被烧毁,几乎全军覆没。诸葛亮谈笑之间,以三千新兵,战败曹军10 万人马,其原因就在于他善于利用地形布阵。原来博望坡左面有一座豫山,山右面有座树林,名叫安林,道路两边还有浓密的芦苇丛,正是设伏的火攻地形。诸葛亮又观测算定当天必有大风,风助火势,更是理想的火攻天气。诸葛亮再命赵云、刘备连连“败退”,使用骄兵之计,引诱曹军中计。地利、天时、人和,诸葛亮全利用了,大获全胜也就是必然的了。诸葛亮博望坡大胜曹军,和孙膑马陵道歼灭魏军,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能因时、因地、因人,巧妙布阵用兵,真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实,不仅用兵,各行各业无不这样,一个工厂,厂长的管理水平不同,效果大不一样。同样一本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法,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见,做任何事情都有用兵之道,贵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巧妙运用。阅读《陈忌问垒》的关键,不在学习布阵设垒的具体办法,而在于领会其运用的巧妙,吸收其精髓,运用于各自的工作。
推荐古诗: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润州二首(其一)、
答张十一、
日射、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捣练子令(云鬟乱)、
春晓、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观猎、
息夫人
推荐诗句: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一语不入意,从君万曲梁尘飞、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嗷嗷待哺 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食。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剥床及肤 剥: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意即剥落、烂;及:到。原指损害及于肌肤。后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
- 博物洽闻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分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不寒而栗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