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后战》为题,旨在阐述运用“后发制人”作战原则的条件及其作用问题,与前篇《先战》乃是相反相成的姊妹篇。它以《左传》的“后于人以待其衰”为理论根据,主张对于行阵严整、士气锐盛的来犯之敌,不要轻易与之决战,应当采取“后发制人”而坚壁不出,等待敌人出现阵久气衰、师老兵疲的情况时,再出兵攻击之,便可取得胜利。这一作战思想无疑是正确的。具备先机制敌的条件而不敢于适时出兵进攻敌人,这是右倾保守主义;不具备先机制敌的条件却轻率出兵进攻敌人,这是左倾冒险主义。此两种倾向,都极易导致作战的失败,因此,如何防止在对敌作战中可能发生的上述两种致败倾向,便成为历代兵家十分注重研究解决的问题。唐初李世民率兵抗击窦建德军的虎牢之战,便是在不具备先机制敌条件下运用“后发制人”原则而取胜的典型一例。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正当秦王李世民率军围攻拒守洛阳的王世充的时候,据河北称夏王的窦建德应王世充之求援,亲率十万大军南下渡过黄河后正向洛阳方向机动。显而易见,一旦窦、王合势,那么,从兵力对比和战场态势上,将使唐军处于劣势和被动挨打之地位。而对此种严峻形势,李世民沉着应战,一面留部分兵力继续围困洛阳的王世充,一面亲率精锐骑兵迅速东向进据虎牢关以阻截西进的窦建德。唐军进驻虎牢后,李世民亲自登高观察当面敌情,并根据敌人来势凶猛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按兵不动以凭险固守,待机破敌以后发制人的正确作战方针,迫使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受阻于虎牢之东月余不得西进,已经完全陷于师老气衰的困难境地。此时,李世民鉴于出兵击敌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率程咬金、秦叔宝等骑兵主力东进“直突出其阵后”(见《旧唐书·太宗纪上》),实施内外夹击,一举歼灭窦军,生擒窦建德。尔后,李世民乘胜挥军回攻洛阳,兵不血刃地迫降了王世充,取得了整个作战的全面胜利。
推荐古诗: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暮过山村、
夜雨寄北、
赠柳、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满江红(清颍东流)、
渔家傲(一曲阳关情几许)、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
推荐诗句: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枕前何事最伤情梧桐叶上,点点露珠零、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安眉带眼 长了眉毛,有了眼睛。意思是同样是一个人。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白头偕老 白头:头发白;偕:共同。夫妻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 百辞莫辩 用任何话语都无法辩白。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 秉要执本 秉:执,拿着;要:重要的;本:根本。指抓住要害和根本、
- 不差毫发 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形容一点儿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