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致战》为题,旨在阐述对敌作战中如何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问题。它认为,调动敌人前来交战(“政敌来战”),就会使敌人处于兵势常虚、被动不利的地位;我不受敌人调动(“不能赴战”),就会使我军处于兵势常实、主动有利的地位。作战中,只要千方百计地调动敌人就范,就可以无往不胜。本篇引自《孙子兵法》的“致人而不致于人”,乃是大军事家孙武对古代作战主动权的一种科学表述,其意思是,作战中我要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其实质是,通过调动敌人而掌握战场主动权问题。所谓战场主动权,就是军队作战行动的自由权。有了自由权,军队才能打胜仗;失去自由权,军队就要打败仗。可见,“敌人而不致于人”,乃是虚彼实己、争取主动,调动敌人、战胜敌人的一条重要军事原则。本篇依据孙子这一光辉思想,以《致战》为专题进一步论述了争取主动权对于作战胜利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宝贵的。东汉初年,大将耿弇平定割据济南郡地的张步之战,就是较好体现“致人而不致于人”作战原则的成功战例。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十月,建威大将军耿弇奉光武帝之命率军东进,割据势力张步闻讯后,急令其大将军费邑率兵据守历城,同时又分兵屯驻祝阿,于泰山、钟城等地列阵布兵,企图阻截汉军东进。耿弇率军渡过黄河后,首先攻占了祝阿,迫使钟城的张步守军不战自逃。此时,坐镇历城的费邑一面凭城固守,一面遣其弟费敢率兵一部进守巨里。耿弇根据当面的实际敌情,采取佯攻巨里以调动费邑出击的战法,命令部队赶造攻城器械,并故意扬言“后三日当悉力攻巨里城”(见《后汉书·耿弇传》,下同)以欺骗和迷惑敌人。费邑对此竟信以为真,到第三日果然亲率精兵三万来救巨里。据此,耿弇一面分兵一部向巨里以阻困费敢,一面亲率主力占据有利地形,挥军“乘高合战”,一举歼灭了费邑军于野战运动之中,尔后急速转兵向巨里。拒守巨里的费敢见汉军来势迅猛,慌忙出城“悉众亡归张步”,汉军不战而克巨里,其后,耿弇乘胜“纵兵攻诸未下者”,连克四十营,迅速攻占历城,为尔后夺取平定张步割据势力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耿弇以佯动惑敌战法,创造了调动敌人就范的成功战例。
推荐古诗:
骄儿诗、
在狱咏蝉并序、
长信秋词五首(真成薄命久寻思)、
秋夜独坐、
永遇乐(落日熔金)、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
七古(云开衡岳积阴止)、
沁园春(独立寒秋)、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钱王登假仍如在)
推荐诗句: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鞍马劳困 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读不厌 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兵荒马乱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教之教 不以直接的教育方式而进行的教育。指在日常言行中很自然地进行的薰陶。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露锋芒 锋芒:比喻锐气或才干。不显露出锐气或才干。多指有意地将自己的才能、抱负等加以掩饰。
- 方领矩步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