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1296年-1371年),元末明初人,原名施彦端。扬州府兴化白驹场(今江苏兴化)人。元末张士诚于白驹场(今分属兴化和大丰)起义,定都平江(苏州)建立抗元政权,自立吴王(朱元璋也是吴王,史称西吴,以区分二者),施耐庵效力张士诚,之后施耐庵避乱迁居兴化。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就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子。他是著名的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曾入仕钱塘(杭州)。 身份: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 留世资料: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 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名壮士率壮丁起义反元。张士诚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远计划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施耐庵几次谏劝,张士诚都不予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此后,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素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侦查张士诚的部属。为避免麻烦,施耐庵征求兴化好友顾逖的意见,在白驹修了房屋,从此隐居,专心于《江湖豪客传》的创作。《江湖豪客传》成书后,定为《水浒传》。
推荐古诗:
急乐世、
孤雁、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谒山、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
万山潭作、
登科后、
秋夜独坐、
少年行、
桃源行
推荐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安身乐业 指安稳快乐地过日子。
- 安土重居 犹安土重迁。指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背城一战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病从口入 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比喻应该注意饮食卫生。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方领矩步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
- 不知就里 就里:其中,内情。不知道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