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难战》为题,取义“危难”,旨在阐述将帅所应具备的思想品格及其表率作用的问题。它认为,身为将帅者,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甘苦共众”的思想品格。特别是在危难之际,不可为了保全自身而舍弃部队,只有临难而身先士卒,“同其生死”,才能获得士卒的拥戴和保护。本篇所论实质是讲将帅修养与部队建设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军队建设的经验证明,将帅的思想品格修养及其表率作用怎样,直接影响和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的培养与提高。勇敢善战的将帅,其所带出来的部队必定是能攻善守的;畏敌怯战的将帅,其所带出来的部队也不会奋勇杀敌。可见,将帅的思想品格及其表率作用,对部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篇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很可贵的。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八月,孙权乘曹操进攻汉中张鲁之机,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当时,守卫合肥的曹军将领张辽等仅有部队七千余人;从双方兵力对比看,孙权军十四倍于曹操军,占绝对压倒的优势。但是,战局却是以孙军失败、曹军胜利而告终。综观此战的全过程,曹军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其作战指导的正确是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两点:其一,主将张辽能够依照曹操正确的防御部署预案,乘孙权军尚未形成合围之势的这一有利时机,亲率敢死队突然出城,给孙权军以出其不意的打击,重创其锐,使其顿生畏敌怯战的心理。其二,在孙权受挫于城下,攻城半月不得进展,最后则不得不撤围退军之时,张辽又能及时组织追击,大败孙军,几乎活捉孙权。以上两点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关键又在于身为主帅的张辽,能够临危不惧,甘苦共众。他以自己亲冒矢石、冲锋陷阵的表率作用,把整个部队决心守城、奋勇杀敌的精神,完全焕发出来了,成为克敌制胜的强大战斗力。
推荐古诗:
秦州杂诗(其七、
南涧中题、
碧云天,、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
出师讨满夷自瓜洲至金陵(缟素临江誓来胡)、
读史二十首(回首西陲势渺茫)、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永遇乐(明月如霜)
推荐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热文成语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暗中摸索 摸索:寻求,探索。在黑暗中寻找。后比喻没有人指导,独自钻研。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案无留牍 桌案上没有积压的公文。形容办理公务干练、及时。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兵无常势 常:不变;势:形势。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用以说明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法去解决。
- 病魔缠身 指长期患病。
- 波光粼粼 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
- 波谲云诡 谲:诡:怪异,变化。好象云彩和水波那样,形态不可捉摸。原形容房屋构造就象云彩、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莫测。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揣冒昧 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
- 不愤不启 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 不动声色 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