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敬仰和崇拜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鱼虾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把粽子系上五彩丝线,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中国端午节习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 明、清时期政府法令最初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新年、冬至,还有皇帝的生辰,但端午和中秋也变得重要,后来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端午和中秋。这三个主要的节庆称为三大节,各阶层都是一样的。
推荐古诗:
隔浦莲、
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哭刘司户蕡、
燕台诗四首、
汉江临眺、
陇头吟、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
好事近(月未到诚斋)、
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
推荐诗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日见鬼 大白天看见鬼。指工部四曹无事可做,非常清闲。后泛指事情离奇古怪或无中生有。
- 百堵皆作 堵:墙;作:兴建。许多房屋同时建造。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兵连祸结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
- 不分皂白 皂:黑色。不分黑白,不分是非。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