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的印象中,俞樾是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是革命家章太炎的老师,更是写下五百卷煌煌巨著《春在堂全书》的大儒。可是这样一位大学者,他其实也是个有情有义的好男人,而他背后的那个女人,可敬可爱更是不逊芸娘。
俞樾的结发妻子叫文玉,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姐,1839年,俞樾十九岁,他与这位打下就定下娃娃亲的童年伙伴成了婚。两人虽然情深意重,但无奈辗转流徙多年,家境窘涩,俞樾不得已和妻子住到了岳父家。没能力给妻儿一个真正的家,俞樾满心愧疚:文玉却善解人意安慰他,“吾终当与君创造一好家居耳。”
考取功名前多年,俞樾一直四处教书,文玉在家侍奉老人,抚养孩子,她每次给俞樾写信都说家里一切都安好,让他照顾好自己,从不写一点难处和压力。1850年,在得知丈夫部考第一的喜讯后,文玉在信中回了一首诗,“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清风自有神仙骨,冷艳偏宜到玉堂。”既是恭喜,又是提醒他要像梅花一样傲骨铮铮。
然而,仕途刚刚开始,俞樾就因“试题割裂”被弹劾而罢官回乡,永不再用。没有一句责怪的话,文玉默默的陪着他,温言软语,但求他淡忘胸中的苦楚。
1858年,文玉四十八岁的时候,一家人定居苏州,俞樾从此再不问时事,一心治学。多年的风餐露宿漂泊艰辛,让文玉很早就开始掉牙。把妻子的落牙细心包好,俞樾心痛不已。
1874年,曲园建成,这是俞樾和文玉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家,忆起当年,两人相对唏嘘。可是,幸福的晚年并没有持续多久,1879年,文玉病倒了,她与俞樾道别:“吾不起矣,君亦暮年,善自保重。”1881年的时候,六十一岁的俞樾也开始掉牙了,他把落齿与那颗珍藏了多年的文玉的牙齿收到一起,一同埋在杭州俞楼后面,取名为“双齿冢”。“他日好留蓬颗在,当年同咬菜根来。”忆起亡妻,俞樾眼神迷离,迷离如幼时的青梅往事。
推荐古诗:
阳春歌、
远别离、
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
瑶池、
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浪淘沙(往事只堪哀)、
送张五归山、
红豆词(南国秋深可奈何)、
七古(独坐池塘如虎踞)、
渔家傲(白云山头云欲立)
推荐诗句: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安土乐业 安居本土,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跋山涉水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了千当 比喻妥贴,有着落。
- 百鸟朝凤 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不安于室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