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传记本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太史公自序》)的宗旨,记叙了西周开国功臣召(shào,绍)公奭(shì,世)所受封的燕国的八百余年的历史。文中通过民众爱戴燕召公,并突出记叙他听讼甘棠之下,后人思召公之政而作《甘棠》诗歌颂他的典型事例,高度赞扬了燕召公仁德爱民的思想和行为,并把这归结为弱小的燕国国运长久的重要原因,充分体现了作者主张德治的政治理想。
这篇传记在材料取舍上是颇具匠心的。在诸多史料中,作者主要选取了这样两个方面的史实:燕王哙违背历史规律,盲目追求帝尧禅让的美名,把国家让给权臣子之,以致给百姓带来灾难,造成国破身亡;燕昭王谦恭下士,召来乐毅等四方贤材,与百姓同甘共苦,富国强兵,收复失地。作者对以上两个方面的史实,浓墨重笔,对比着进行生动的描述,褒贬锋芒,犀利而鲜明。
在记述燕国衰世之秋时,作者又着重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史实:燕惠王挟持私怨,迫走名将乐毅;燕王喜不听苦谏,袭击盟邦赵国,后又误用骄将剧辛;燕太子丹谋刺秦王等。通过记述这些史实,阐明了燕国衰亡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原因。
为了突出主旨,要言不繁,对另有传记详载的乐毅破齐奔赵及荆轲刺秦王等事的始末,篇中不再复述,只是提纲挈领,进行简笔勾勒,做到轮廓清楚,使读者可观大略。
这篇传记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作者往往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和行动,三言两语,生动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比如:苏代为齐使燕的一番对话,透露着他十足的狡狯;鹿毛寿劝说让国的一段说辞,隐藏着他的叵测居心,而昏庸无能的燕王哙则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神态堪称唯妙唯肖。再如:郭隗劝燕昭王招引贤士,理直气壮地大言“先从隗始”,于是燕昭王“改筑宫而师事之”;将渠劝燕王喜不去伐赵,以至“引燕王绶止之”,哭泣陈词,而“王蹴之以足”,这些场面也使读者如闻如见。
推荐古诗:
古风(松柏本孤直)、
秋浦歌十七首、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山行、
除夜作、
竹里馆、
剔银灯、
浣溪沙(髻子伤春懒更梳)、
第二回回头诗(一局输赢料不真)、
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
推荐诗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彻晓潇潇雨、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捱三顶五 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熬枯受淡 指忍受清苦的生活。
- 昂头天外 昂:抬起。抬起头望着天边。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身莫赎 百身:自身死一百次;赎:抵。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
-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兵戎相见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