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文化的声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我最喜欢的诗句,中国的古文化中有豪放,有清愁。
小时候补习老师讲骈文,有时学一篇下来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一首虞美人,体现出后主所感,老师讲着首词时,“只是朱颜改”,写出了诗人抒发的亡国悲。
我的补习老师给是个老北京,话里字间,精天细选。为我们谱写青春的古文。
有时候老师给我们放音乐,写作、抄词时。一曲《森林狂想曲》可以使我们狂躁的心平静下来,这道音乐中,使我仿佛到了森林,花香沁人心脾,写作时文思似泉涌,春日树叶翠绿,使人心平静,抄写时会把速度放慢。
一步一个脚印,听着骈文,聆着现代、青春的美音,自古至今,音乐让人冷静、骈文让人了解中国之文化,文化的声音是美妙的,文化的声音也是豪放的。
还有时,老师给我们听评书,《三国》中乱世的义,《水浒》中兄弟的情,刘玄德三顾频频天下计,请出了孔明,黑三郎有一清、加亮。玄德有卧龙,三郎有加亮,可见,名人都有高人的教诲,文化在加亮、孔明的身上体现充分,这种文化的真音是有韵的,是选的读书多的,出山前孔明读了二十七年书,而司马懿也读了二十年书,文化的声音是深沉的。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资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图腾,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布衣之中,终也无为。
文化的声音是深沉的,是豪放的也是欢乐的。
结课前,老师告诉我们文化的声音是美丽的。
相关作文:
枫树和七颗星星、
动物园看花孔雀、
去踢足球、
去外婆家的作文、
我的第一次攀岩、
看我变废为宝、
天上的小精灵、
看书让我快乐、
秋妹妹、
电脑争夺战
标签:聆听文化声音
热门作文成语素材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彼众我寡 彼:对方。指对方军队势众,而我方力量单薄。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闭门投辖 辖:车轴的键,去辖则车不能行。比喻主人留客的殷勤。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存芥蒂 芥蒂:本作“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心里不积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宽,气量大。
- 不得人心 心:心愿,愿望。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不到众人的好评。
- 不寒而栗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