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查成语 >

古代名相管仲的成语故事

古代名相管仲的成语故事

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多指人无定见,意志不坚定或喜爱不专一。

这则成语出自《管子·小匡》:“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

《小匡》篇,反映了齐桓公不计“箭射”之嫌,起用管仲为相国后,虚心向他请教治国方略并与之对话的过程。正是在此基础上,管仲提出了“分民而居”、“做内政而寄军令”的安邦定民的政治主张。“见异思迁”这则成语就出于管仲“分民而居”的论述之中。

齐桓公问管仲:“怎么安排人民的住所和职业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四类人是国家的柱石之民,不能让他们杂处,杂处则说话做事都会乱。所以从前圣王安排知识分子,就让他们到清净的地方;安排手工业者,就让他们在官府作坊;安排经商的,就让他们到集市、大街上;安排农民,就让他们到肥沃的田野中去。”

接着,管仲依次论证了士、工、商、农各居其所的好处:让士人们一起居住在闲静之地,则他们会父慈子孝,仁爱恭敬,并以此教育子弟,则其子弟会从小耳濡目染、心思安定,不会见异思迁;让那些农民,聚集居住在一起,明察四季的变化,权衡各种农具的用处,早起晚归地在田野中辛勤劳作。他们的孩子也会因为从小熟悉劳作,而心思安定,不会见异思迁;让工匠们居住在一起,鉴别好的材料,分辨质量优劣,相互讨论工作,比赛技巧,提高智慧并用以教导子弟,从小习惯,心思安定,不会见异思迁;让商人们居住在一起,他们根据年景的好坏、四时的变化料定物资多寡、计算商品贵贱,他们整天做这些事,并用以教导子弟。相互谈论盈利,相互陈说物价,从小习惯,心思安定,就不会见异思迁。

“分业而居”,实际上就是不同的行业居于一地,便于统筹、规划管理。其中自有其科学的道理。这么讲,当今的化工区、工业园区建设,乃至城市规划中的区域功能划分,便是管子思想的生动体现。

2、九合一匡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简称。九:概数,言次数之多。匡:匡正、纠正。意为多次会盟诸侯,匡正安定天下。

这则成语出自《论语·宪问》:“(齐)桓公九合诸侯。”又“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致力于富国强兵,增强国力;在对外政策上实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树立了自己的'威严和信誉。桓公、管仲曾多次会盟诸侯,抑强扶弱,存亡国,继绝世,匡正天下于一统。其主要会盟情况如下:

齐桓公五年(前681年),会宋、陈、蔡、邾于北杏(齐地,今山东东阿县境)。桓公六年(前680年),会周卿单伯、宋、卫、郑于鄄(今在山东鄄城)。桓公七年(前679年),会宋、陈、卫、郑于鄄。桓公八年(前678年),会宋、陈、卫、郑、许、滑、滕于幽(今北京通县房兴一带)。桓公十九年(前667年),会宋、鲁、陈、郑于幽。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会宋、鲁、郑、曹、邾于柽(今河南淮阴县西北)。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会宋、江、黄于贯(今山东曹县南)。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会宋、江、黄于阳谷(今阳谷)。桓公三十年(前656年),会宋、陈、卫、郑、许、曹、鲁于召陵,与楚盟于召陵,史称:“召陵之会”。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年),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首止(今河南睢县东)。桓公三十三年(前653年),会鲁、宋、陈、郑于宁母(鲁地,今山东金乡一带)。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会鲁、宋、卫、许、曹、郑于 (在今山东鄄城西)。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会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使者于葵丘(今河南省考城县附近)。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年),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咸(在今河南濮县境)。桓公四十年(前646年),会鲁、宋、陈、卫、郑、许、曹于牡丘(或说聊城东北七十里有牡丘,齐地)。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年),会鲁、宋、陈、卫、郑、许、邢、曹于淮(今安徽南陵县)。

其中最重要的是桓公三十五年的“葵丘会盟”,这次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的盟会,标志着其霸业达到春秋时代极盛的顶峰。其时,齐桓公作为春秋首霸,在周王权失控、战乱不止动荡的形势下,尊王室信诸侯,安四境,对保护中华文明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孔子在《论语·宪问》中对桓管霸业这样评价:“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发:散发不作髻;左衽:衣服瓣襟向左掩。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桓公和管仲,华夏民族早已成了戎狄的俘虏了!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囊萤映雪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

标签: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八方呼应  呼应:彼此声气相通。泛指周围、各地。形容各方面互通声气,互相配合。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弊绝风清  弊:坏事;清:洁净。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
  • 博士买驴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 不辞劳苦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 不得而知  没有办法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