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查成语 >

最常见的成语大全

最常见的成语大全

简介

成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十分常见的,这是一篇关于常见的成语大全,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走马观花

解释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出处

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例子

马上就进考场了,他只得走马观花地翻了一遍课本。

自暴自弃

解释

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出处

《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例子

读书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可是那些工人却多么坚强呵,多么勇敢呵!(欧阳山《苦斗》五三)

壮志凌云

解释

壮志:宏大的志愿;凌云:直上云霄。形容理想宏伟远大。

出处

《汉书·扬雄传下》:“往时武帝好神仙,相如上《大人赋》,欲以风,帝反缥缥有凌云之志。”

例子

这号人,在困难中不是低头叹气,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八章)

座无虚席

解释

虚:空。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出处

《晋书·王浑传》:“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

例子

中国杂技团在加拿大的每场演出不仅座无虚席,而且还得增加数以百计的临时座位。

自由自在

解释

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自由自在。’曰:‘见后如何?’师曰:‘自由自在。’”

例子

看那些交了卷出去的人真象自由自在的仙人。(叶圣陶《马铃瓜》)

自相矛盾

解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例子

这些理论自相矛盾。

孜孜不倦

解释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出处

《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例子

他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工作。

自命不凡

解释

自命:自认为;凡:平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

出处

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娄县沈童者,年甫冠,习帖括,自命不凡,有太阿出匣遽化长虹之概。”

例子

你有多大本事,不要自命不凡,谁也瞧不起。

赞叹不已

解释

已止,完。连声赞赏不止。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庄绍光看了,赞叹不已。”

争名夺利

解释

争夺名位和利益。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例子

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唤醒痴聋,销除烦恼……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清·关燮《序》

自生自灭

解释

自然地发生,生长,又自然地消灭。形容自然发展,无人过问。

出处

唐·白居易《岭上云》诗:“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例子

新生事物,如不关心和培育,就只能是自生自灭。

自言自语

解释

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出处

元·无名氏《桃花女》第四折:“你这般鬼促促的,在这自言自语,莫不要出城去砍那桃树吗?”

例子

鲁迅《彷徨 祝福》:“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幺样了?'”

自知之明

解释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出处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例子

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掩耳盗铃

解释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例子

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一模一样

解释

样子完全相同。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今日抬头一看,却见他黄着脸、秃着头,就和前日梦里揪他的师姑一模一样,不觉就懊恼起来。”

例子

这两件衣服从颜色到款式虽然一模一样,但质量却有很大差别。

一败如水

解释

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出处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当第一时期,富农耳里听得的是所谓江西一败如水,蒋介石打伤了脚,坐飞机回广东去了。”

例子

敌人被我们打得一败如水,战士们高兴地欢歌笑语。

鸦雀无声

解释

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四:“公曰:‘鸦去无声,又何言闻?’”宋·苏轼《绝句三首》:“天风吹雨入阑干,乌鹊无声夜向阑。”

例子

直等到大众去净之后,静悄悄的鸦雀无声。(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

烟消云散

解释

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出处

《朱子全书·治道二·祯异》:“使一日之间,云消雾散,尧天舜日,廓然清明。”

例子

他的兴致被突然传来的坏消息吹得烟消云散。

仰事俯畜

解释

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活妻儿。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例子

坐书院可仰事俯畜。(清·恽敬《答来卿》)

一触即发

解释

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

出处

宋 张咏《乖崖集》:“鯸鯣愤悱,迎流独逝,偶物一触,厥怒四起。”

例子

共产党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就为罅内战。现在蒋介石拒绝了这个主张,致使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毛泽东《评蒋介石发言人的谈话》)

揠苗助长

解释

揠:拔。把苗拔起,以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例子

对学生的教育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放任自流。

一马当先

解释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例子

李自成看见敌人增加了援军,士气复振,就赶快把人马整顿一下,由他一马当先,继续猛冲猛攻。(姚雪垠《李自成》)

一介不取

解释

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出处

《孟子·万章上》:“其非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例子

丈夫心地光明,一介不取。(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一回)

扬眉吐气

解释

扬起眉头,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出处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例子

只要将来做了八府巡按,妈也就可以扬眉吐气了。(巴金《家》十二)

摇头摆尾

解释

原形容鱼悠然自在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人摇头晃脑、轻浮得意的样子。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临济门下有个赤梢鲤鱼,摇头摆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谁家齑瓮里淹杀?”

例子

我一回到家,那条小狗就会摇头摆尾地向我扑过来,跟我亲热一番。

一手遮天

解释

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出处

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例子

如今人民已当家做主,地主老财一手遮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引经据典

解释

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出处

《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例子

吃到这些臭东西,还要替他考证,你也忒爱引经据典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二回)

摇唇鼓舌

解释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

出处

《庄子·盗跖》:“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例子

我正在这里指授进兵的方略,胆敢摇唇鼓舌,煽惑军心!(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

养虎遗患

解释

遗:留下;患:祸患。留着老虎不除掉,就会成为后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遗患也。”

例子

他非常恨陕西地方文武大员的糊涂无用,竟敢长期不明“贼情”,养虎遗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十二章)

一目十行

解释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

《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宋·刘克庄《杂记六言五首》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例子

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一目了然

解释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出处

明·张岱《皇华考序》:“可见按图索籍,三溪道路,一目了然。”

例子

却说这中堂正对着那个围场,四扇大窗洞开,场上的事,一目了然。(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九回)

阳奉阴违

解释

阳:表面上;奉:遵守,听从;阴:暗地里。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亦曾当面劝过他,无如卜知府阳奉阴违,也就奈何他不得。”

例子

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老老实实,不要阳奉阴违。

一心一意

解释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出处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例子

所以彭官保便一心一意的料理防守事宜,庄制军便一心一意料理军需器械。(清·张春帆《宦海》第四回)

一日千里

解释

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出处

《庄子·秋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史记·刺客列传》:“臣闻骐骥盛壮之时,—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驾马先之。”

例子

由于负责干部的艰苦奋斗,业务更一日千里,异常发达,不到一年,全国分店已达五十余处。(邹韬奋《患难余生记·进步文化的遭难》)

一寸丹心

解释

丹心:赤心,忠贞的心。一片赤诚的心。

出处

唐·杜甫《郑附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诗:“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

例子

向来百炼今绕指,一寸丹心白日明。(宋·杨万里《新徐广东常平之节感恩书怀》诗)

一日三秋

解释

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出处

《诗经·王风·采莲》:“彼采葛兮,一是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例子

第一次一个人出门在外,非常想家,真是一日三秋,恨不得插翅而归。

叶公好龙

解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出处

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器物上刻着龙,房屋上也画着龙。真龙知道了,来到叶公家里,把头探进窗子。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

例子

他表示愿意帮助别人,但当有人向他求援时,却避退三舍,这与叶公好龙毫无差别。

一刀两断

解释

一刀斩为两段。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段,未称宗师。”《朱子语类》卷四十四:“观此可见克己者是从根源上一刀两断,便斩绝了,更不复萌。”

例子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他终于和那些不务正业的人一刀两断了。

一了百了

解释

了:了结,解决。把一件主要的事情了结以后,其余有关的事情也跟着了结。

出处

《朱子语类》卷八:“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

例子

非但扣押,依我之见,立刻把他杀了,一了百了。(曹禺《王昭君》第三幕)

一尘不染

解释

原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处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例子

特别是夏季,绿树红楼,一尘不染。(臧克家《老舍永在》)

一丝不苟

解释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例子

我们在学习上,应有一丝不苟的精神。

一五一十

解释

五、十:计数单位。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五回:“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例子

他把事情发生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向大家讲了一遍。

一口咬定

解释

一口咬住不放。比喻坚持一个廉洁,再不改口。

出处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严行审讯,问他将李国斌藏在何处,慧修一口咬定不认得李国斌。”

例子

老山东摇摇头,一口咬定:“不用看,我心里有数!我家的秤老辈用的,十四两顶新秤一斤,错不了。”(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一章)

引狼入室

解释

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出处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

例子

再娶者,皆引狼入室耳,况将于野合逃窜中求贤妇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黎氏》)

一元复始

解释

指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常以下句“万象更新”合成春联。

出处

《公羊传·隐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

例子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5回:“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快奉一巨觞与殿下。”

有勇无谋

解释

只有勇气,没有计谋。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冲,缺乏计划,不讲策略。

出处

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王)武俊蕃种,有勇无谋。”

例子

毕丰有勇无谋,极贪酒色,不恤下人,喽罗尽皆离心。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五回)

一贫如洗

解释

穷得象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

出处

元·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

例子

当时父亲赤手空拳出来做官,家里一贫如洗。(邹韬奋《我的母亲》)

有志竟成

解释

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出处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例子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四章:“‘有志竟成’,总有我们的一天。”

有名无实

解释

光有空名,实际上并不是那样。

出处

《庄子·则阳》:“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国语·晋语八》:“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例子

多数政治,在将来或有做到的日子,但现在却是有名无实的。(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

蝇头微利

解释

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出处

宋·苏轼《满庭芳》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例子

只为蝇头微利,抛却鸳被良缘。(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

忧心忡忡

解释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出处

《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例子

江南情形亦如此可怕吗?难道一班士大夫都不为国事忧心忡忡么?(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

一泻千里

解释

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出处

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宋·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大江在河,一泻千里。”

例子

方希直如奔流滔滔,一泻千里,而潆洄滉瀁之状颇少。(明·王世贞《文评》)

鱼目混珠

解释

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出处

汉·魏伯阳《参同契》卷上:“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例子

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异曲同工

解释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例子

至诚虽是个小弟弟,又是个“书朋友,他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却骎骎乎与大哥异曲同工。(朱自清《序叶氏兄弟的第二个集子》)

因小失大

解释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出处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他却只是不理,只道他身在洋界,可以没事。不知查抄起来,反恐因小失大,他却如何懂得?”

例子

他因小失大,为了多赚一点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异口同声

解释

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出处

《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例子

众人异口同声地叫着:“罚!罚!”(巴金《家》十三)

朝云暮雨

解释

暮:傍晚。早上是云,晚上是雨。原指神女的早晚变化,旧时用以喻指男女的欢会。

出处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例子

我想着香闺少女,但生的嫩色娇颜,都只爱朝云暮雨,那个肯凤只鸾单。(元·关汉卿《望江亭》第一折)

张牙舞爪

解释

张:张开;舞:挥舞。形容猛兽凶恶可怕。也比喻猖狂凶恶。

出处

《敦煌变文集·孔子项托相问书》附录二《新编小儿难孔子》:“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例子

见了州官,州判老爷胆子也壮了,张牙舞爪,有句没句,跟着教习说了一大泡。(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五回)

瞻前顾后

解释

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出处

战国楚·屈原《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例子

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马上去做,不要总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忠心耿耿

解释

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七回:“当日令尊伯伯为国损躯,虽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例子

卢永祥见一个忠心耿耿的陈乐山忽然变了样子,还不晓是何缘故,十分诧异。(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五八回)

指手画脚

解释

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五回:“见这李虞侯、张干办在宋江前面指手划脚,你来我去,都有心要杀这厮,只是碍着宋江一个,不敢下手。”

例子

站在他们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震耳欲聋

解释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出处

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例子

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沙汀《呼嚎》)

坐井观天

解释

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出处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例子

我弟子虚度一生,山门也不曾出去,诚所谓坐井观天,樗配之辈。(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

知彼知己

解释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泛指对双方情况都很了解。

出处

《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例子

对付敌人,一定要知彼知己,才能百战百胜。

自高自大

解释

自以为了不起。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例子

人要是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就不能进步。

郑人买履

解释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例子

至今,不相信自己,只按教条办事,像郑人买履的人还大有人在。

志同道合

解释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出处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例子

两人起先虽觉得志同道合,后来子美的热狂冷了。(闻一多《杜甫》)

战战兢兢

解释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例子

那小孩战战兢兢地走着,唯恐摔倒。

自作自受

解释

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谁担?’颖曰:‘自作自受。’”

例子

他这会子不说保养着些,还要捉弄人;明儿病了,叫他自作自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争先恐后

解释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出处

清·张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个个争先恐后的直抢上来。”

例子

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各班同学争先恐后,奋力争先。

自我陶醉

解释

陶醉: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内心的安慰。指盲目地自我欣赏。

出处

唐·崔曙《九日登望仙台》诗:“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例子

学习有了进步时,决不能沾沾自喜,自我陶醉。

指鹿为马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例子

东床已招佳婿,何似以羊易牛;西邻纵有责言,终难指鹿为马。(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

忠贞不渝

解释

贞:意志或操守坚定不移;渝:改变,违背。忠诚坚定,永不改变。

出处

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例子

周恩来同志对党对人民忠贞不渝,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自轻自贱

解释

贱:藐视。自己看不起自己。多指自己降低身份。

出处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又且他家差老园公请你,有凭有据,须不是你自轻自贱。”

例子

他因为工作多次失误,便自轻自贱起来,这怎么能行呢?

争分夺秒

解释

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出处

《晋书·陶侃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例子

我们在学习上要争分夺秒。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描写人物心理的成语大全及解释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中秋成语

标签: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拔萃出群  拔:超出。萃:原谓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指聚集在一处的人或物。超出一般,在众人之上。
  • 白云苍狗  苍:灰白色。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拜将封侯  拜为将领,封为列侯。古代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拨草寻蛇  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安其室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 伯乐相马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 不废江河  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