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表示人悲伤的成语,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
《晋书·王徽之传》:“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
鲁迅《二心集·做古人和做好人的秘诀》:“所谓‘人琴俱亡’者,大约也就是这模样的罢。”
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姚雪垠《李自成》:“崇祯继续向祖宗祷告,满怀凄怆,热泪盈眶,几乎忍不住要在祖宗前痛哭一场。”
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邹韬奋《我的母亲》)
柔软的心肠一寸一寸地断开。形容女子的忧愁苦闷。
清·沙张白《再来诗谶记》:“先夫之亡,妾柔肠寸断。”
泪盈盈,只怕柔肠寸断,不忍来听。★吴梅《风洞山·鸩媒》
形容非常悲伤。
三国魏·繁休伯《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感顽艳。”
襟:衣服胸前的部分。泪水滚滚流下,沾湿衣服前襟。哭得非常悲伤。
《尸子》卷下:“曾子每读《丧礼》,泣下沾襟。”
昔季流子向风而鼓琴,听之者泣下沾襟。(三国魏·阮籍《乐论》)
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尽夜哭泣,气不属声。”
弥留之际,日饮白汤升许,欲以洗涤肺腑,及食不下咽,泣不成声。(清·黄钧宰《金壶七墨·鸳鸯印传奇始末》)
切肤:切身,亲身。亲身经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冤狱》:“带一名于纸尾,遂成附骨之疽,受万罪于公门,竞属切肤之痛。”
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他有着切肤之痛。
眼泪象雨一样。形容伤心到极点。
《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十一娘困述病源,封泣下如雨。(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
哭泣得抬不起头。形容极度悲伤。
泣低声哭;涕鼻涕。眼泪像雨一样。形容极度悲伤。
《诗经·邶风·燕燕》瞻泪弗及,泣涕如雨。”
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老板奶奶见媳妇已死,抢地呼天,哭个不了。”
指心境十分悲伤。
本意是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也指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
《晋书·阮籍传》:“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唐王勃《滕王阁序》:“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不值,有穷途之哭,囊中惟钱十八文耳。”
凄然:寒凉。形容凄凉悲伤。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玄德听罢,蓦然想起在吴繁华之事,不觉凄然泪下。”
在路非止一日,回到东都,见了妻子,好生惭赧,终日只在书房里发愤攻书。每想起落第的光景,便凄然泪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
眼泪接连不断的往下掉。形容非常悲伤。
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令儿皆和习之。上乃起舞,忼慨伤怀,泣数行下。”
安陵君泣数行下而进。★《战国策·楚策一》
形容非常悲伤。
《后汉书·袁绍传》:“昼夜长吟,剖肝泣血。”
清·陈天华《警世钟》:“故我剖肝泣血,劝列位总要把从前的意见捐除。”
形容悲伤怨恨。
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比喻因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
战国楚·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张爱玲《相见欢》:“伍太太虽然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漂亮过,也能了解美人迟暮的心情。”
犹万箭攒心。形容万分伤痛。
《野叟曝言》第七回[璇姑]再听到哥子末后一段说话,真如万箭穿心,竟放声大哭起来。”
眼泪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
宋·陆游《闻虏乱有感》诗:“有时登高望鄠社,悲歌仰天泪如雨。”
见孤鹤集于塔顶,曼声天末,君不觉泪下如雨。★清·黄宗羲《谢时符墓志铭》
纵横:交错。老人泪流满面,形容极度悲伤或激动。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唐·杜甫《羌村三首》
他的儿子在前线光荣牺牲,听到这个消息,他不禁老泪纵横。
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往余再丧妻,四丧子,复丧妹,最后丧母,连绵不绝,哭泣悲伤,五衷菀结。”
连绵不断的高山阻挡我们的去路。
眼泪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回:“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听到奶奶病逝的消息,我泪如雨下。
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谁知乐极生悲,一朝触犯了朝廷,阖门待勘,未知生死。(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
眼泪象泉水一样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
唐·刘损《愤惋诗三首(其三)》“莫道诗成无泪下,泪如泉滴亦须干。”
允曰:“汝可怜汉天下生灵!”言讫,泪如泉涌。(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
攒:积聚。乱箭身在心上。比喻内心极度痛苦。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卷:“见父亲倒在一个壁角边乱草之上……淹淹止存一息。二子一见,犹如乱箭攒心,放声号哭。”
这事让他有乱箭攒心的感觉
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史记·滑稽列传》:“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淮南子·道应训》:“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
可正是乐极悲生,今日个泰来否往。★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四折
欢乐到了极点,将转而发生悲伤的事。
眼泪流了一脸。形容极度悲伤。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言讫,以印绶付之,泪流满面。”
苦海:苦难深重如海;茫茫:辽阔深远的样子。无穷无尽的苦难。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六十六:“嗟见南山尘,积年为丘山。芒芒苦海中,生死成波澜。”
苦海茫茫,深可悲伤。★金·王处《行香子·劝徐老奉善》
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指产生同情心。
抢地:触地。大声叫天,用头撞地。形容极度悲伤。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肖云仙呼天抢地,尽哀尽礼,治办丧事,十分尽心。”
老板奶奶见媳妇已死,呼天抢地,哭个不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
狐死则兔悲,兔死则狐亦悲。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痛心悲伤。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黄叔度二诬辨》:“因视国家将倾,诸贤就戮,上之不能如孙登之污埋,次之不能如皇甫规之不与,下之不能兴狐兔之悲,方且沾沾自喜,因同志之死以为名高,是诚何忍哉。”
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同作亡民,相逢作楚囚之泣,或将兴狐兔之悲矣。”
行:路;号:大声哭叫。道路上和大街小巷里的人都在哭泣。形容人们极度悲哀。
晋·刘琨《劝进表》:“苟在食土之毛,含气之类,莫不叩心绝气,行号巷哭。”
《南史·萧昂传》:“俄而暴卒,百姓行号巷哭,市里为之喧沸。”
比喻伤心到极点。
《战国策·燕策三》:“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
一时想起碑中记中薄命之话,再看看书香、秀英诸人前车之鉴,不由不毛骨悚然,肝肠寸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旧指死了妻子。
《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家綦贫,又有鼓盆之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谢》)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雾惨云昏,白日为幽。”
况且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也不敢说话,你反打的人鬼哭狼嚎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雾惨云昏,白日为幽。”
此时大名城内百姓黎民,一个个鼠窜狼奔,一家家鬼哭神嚎。(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
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先父公弼,作宦黄州,因而流寓岐亭,不幸风木含悲,年来独与妻房柳氏,谐其伉俪。(明·汪廷讷《狮吼记·叙别》)
风木:同“风树”,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指丧父母的悲伤。
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
风木之悲何及!★清·顾炎武《与李湘北书》
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宝钗走到跟前,见凤姐已经停床,便大放悲声。”
少奶奶掩面大哭道:“只是我的天唷!”说着大放悲声。(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九回)
用脚跺地,以拳捶胸。形容极度悲痛或恼怒,到了极点。
明·吴元泰《东游记》第七回:“只见杨子哀号哽咽,顿足捶胸,抚棺长恨,欲拔剑自刎。”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11章:“一颗麦粒也没剩,痛惜得呼天唤地、顿足捶胸地嚎起来。”
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二折:“我这里牵肠割肚把你个孩儿舍,跌脚捶胸,自叹嗟。”
赵六老跌脚捶胸,哭了一回。★《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看到东西就因想起它的主人而伤感动情。形容深切的怀念。睹看见。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一今虽年久,尚然记忆。睹物伤情,不觉哀泣。”
芝、蕙:同为香草名;焚:烧。芝草被焚,蕙草伤叹。比喻因同类遭到不幸而悲伤。
晋·陆机《叹逝赋》:“信松茂而柏悦,嗟芝焚而蕙叹。”
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请丞相自思之。(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
摘取。剜用刀剜。用刀子将胆和心取出。形容非常痛苦。
湮:埋没;无闻:没有知道。名声被埋没,没人知道。
《晋书·羊祜传》:“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
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湮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元·钟嗣成《录鬼簿序》)
既悲伤又高兴。
《平妖传》二回表公单单一身,不胜凄惨,且喜有了性命,又得了两件至宝,正所谓一悲一喜。”
此这个;彼那个。由这一现象联系到那一现象。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66回遇着通晓之人,就虚心请问,由此及彼,铢积寸累,自然日有进益。”
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待着些粗粝,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
(1)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他不禁心如刀割。(2)一想起母亲在旧社会所受的凄苦,就让人感到心如刀割,肺如箭穿。
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元·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一折:“待着些粗粝,眼睁睁俺子母各天涯,想起来我心如刀割。”
殷郊又见殷洪,心如刀绞,意似油煎。(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回)
寻:求,找。闹着要死要活。多指用自杀来吓唬人。
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二折:“只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无非是为俺家的缘故。”
直至日晚,身边无银子还酒钱,便放无赖,寻死觅活,自割自吊。(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六)
指见到同类死亡,联想到自己将来的下场而感到悲伤。比喻见到情况与自己相似的人的遭遇而伤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吾与汝皆是各洞之主,往日无冤,何故害我?”
晴雯一死,贾府中的其他丫环难免不物伤其类。
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
《战国策·燕策三》:“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宋襄公志欲求伯,被楚人捉弄一场,反受大辱,怨恨之情,痛入骨髓,但恨力不能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
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明·田艺蘅《玉笑零音》)
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
宋·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先兄晴湖言:有王震升者,暮年丧爱子,痛不欲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
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后汉书·袁绍传》:“是以智达之士莫不痛心入骨。”
每与刘左将军、孙公祐共论此事,未尝不痛心入骨,相为悲伤也。(《三国志·蜀志·孙乾传》)
涕:眼泪。形容伤心到极点。
《汉书·贾谊传》:“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宋史·胡铨传》:“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
我怎能忍心告诉他,使这个老人痛哭流涕呢?(冯德英《迎春花》第六章)
滂沱:雨下得很大。雨下得很大的样子。形容哭得很厉害,眼泪鼻涕象下雨一样。
《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月中再设净馔,每至展拜,涕泗滂沱,哀动左右。(《南史·梁本纪中》)
眼泪鼻涕满脸乱淌。形容极度悲伤。同涕泗横流”。
宋·王禹偁《谢加朝请大夫表》非小臣稽古之力,乃陛下好文之心,涕泗纵横,乱于縻绠。”
眼泪鼻涕满脸乱淌。形容极度悲伤。
《世说新语·言语》:“陶公疾笃”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临书振腕,涕泗横流。”
抚剑悲歌,临书浩叹,每感岁时之易失,不知涕泗之横流。★宋·陆游《上王宣抚启》
呼天叫地的哭号,形容非常悲痛。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阑路驾上书》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形容强忍悲伤。
鼻涕眼泪同时流下,形容极度哀痛。
汉·无名氏《安平相孙根碑》:“同胞恻怆,涕泪交零,呱呱竖子,号咷失声。”
亮即为诵之,涕泪交零,声韵不异。★《魏书·崔亮传》
眼泪鼻涕一起流下。形容痛哭的样子。
北齐·魏收《魏书·元顺传》:“顺即哽塞,涕泗交流,久而不能言,遂令换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五:“夏,四月,甲申,郭子仪辞还邠州,复为上言边事,至涕泗交流。”
说话未毕,早见小姐从屏后转出,见了尚书,涕泗交流。★清·烟霞散人《凤凰池》第十五回
眼泪鼻涕流满脸颊。形容哀恸哭泣。
宋·陈亮《祭徐子宜内子宋氏恭人文》:“男抛未下,女失所依。矧姑钟爱,涕泗交颐。”
虽祖涕泗交颐,再四苦留,亦不之顾。★明·李贽《焚书·三判记》
天倘若有情意,也会因悲伤而衰老的。常用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坞的。
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老大:年纪大;徒:徒然。年老了还一事无成只好悲伤而已
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
《礼记·檀弓上》:“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同寅当中,一人传十,十人传百,已经有许多人知道他遭了“丧明之痛”。(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七回)
一边说一边哭。形容极其悲恸。
《晋书·王彬传》:“因勃然数敦曰:‘兄抗旌犯顺,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他讲到激昂时,声泪俱下。(邹韬奋《经历·高等法院》)
分离好象和死者永别一样。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
汉·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诗:“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北周·庾信《拟连珠》:“盖闻死别长城,生离函谷。”
他们已有那样的情感,又遇着那些生离死别的事。(闻一多《冬夜评论》)
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醒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
《京本通俗小说 错斩崔宁》:“当下众人将那崔宁与小娘子死去活来拷打一顿。”
柳知府已经吓得死去活来。(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回)
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白居易《琵琶行》诗:“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我岂学做重婚王允愚?岂湿着司马青衫泪?(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十九出)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形容意外的成语、中秋成语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