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表达的成语和解释,欢迎大家阅读。
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病中作词一阙,调寄《菩萨蛮》,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言不尽意。(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三折)
把内心的话说尽,毫不保留。
《北齐书·高德政传》:“德政与帝旧相昵爱,言无不尽。”
故情无不通,言无不尽。★宋·司马光《乞改求谏诏书札子》
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老师讲的这些话,一言以蔽之,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四:“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鲁迅《三闲集 我和的始终》:“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辞。”
已经约定好了。指事情的处理方案已事先定好。
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自以为这一句是一唱三叹,那一句是弦外之音。(刘半农《奉答王敬轩先生》)
没有什么不可以直说的。指可以坦率地说。
周恩来《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亚非各国在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是无庸讳言的。”
无庸讳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种种歪风邪气。
讳言:不敢说或不愿说。没有什么不可以直说的。指可以坦率地说。
瞿秋白《饿乡纪程》:“一步一步前进的现象却不能否认,而思想紊乱摇荡不定,也无可讳言。”
事实俱在,无可讳言。(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五回)
用不着多说。
这个道理简单明了,无庸赘述。
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原则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而不要吞吞吐吐,顾虑重重。
几句话。形容话很少。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俱休。”
若不是我这老手三言两语拿他降伏住,还不晓得闹点什么事情出来哩。(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世人的庸俗见解。
你不要以世俗之见衡量穷人,以为他们一点骨气也没有。
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酒自外入,机繇内泄。悔从醒生,驷不及舌。(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二回)
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册送给人看。”
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某也贤,某也不肖,一一如数家珍。”
某也贤,某也不肖,一一如数家珍。(柳亚子《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
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感情的激动使我说话期期艾艾了。(茅盾《腐蚀·十月十日》)
形容说得话很多。
唐·郑谷《燕》诗:“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
两人对望着,好象没有话说了,其实心里正有着千言万语。(巴金《家》三十六)
背地里小声议论。
唐·韩愈《顺宗实录·永贞五年》:“虽叛两使事,未尝以簿书为意,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谋夺官者兵,以制四海之命。”
宗、胡两人,正在窃窃私议。(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
背地里小声说话。
唐·韩愈《顺宗实录·永贞五年》:“虽叛两使事,未尝以簿书为意,日引其党屏人切切细语,谋夺官者兵,以制四海之命。”
又故意与行酒侍儿,窃窃私语,羋氏两次问话,俱失应答。(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六回)
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
元·明本述《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十六:“今日特为你起模画样,和盘托出。”
洋人见他们有点肯的意思了,便将芜湖道的说话全盘托出。★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
零零碎碎的话语。形容语言文字数量极少。
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
他的信每次总是片言只语,从不多写。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为了不打草惊蛇,他只是旁敲侧击地询问了来人几个问题。
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
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
他的信每次总是片言只字,从不多写。
平心:心情平和,不动感情;论:评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王弻始变旧说,为宋学之萌芽。”
当前踧落,固是数之不偶,平心而论,文亦未便登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
念念连续不断地念叨。旧指和尚念经,现指低声自语或含糊不清地说个不停。
明·吴承恩《西游记》手里捻珠,口内念念有词,往那巽地上吹了一口气,忽的吹降去,便是一狂风。”
弥天:满天。形容天大的谎话。
元 王伯成《李太白贬夜郎》:“那厮主置定乱宫心,酝酿着漫天谎。”
“谁撒这个弥天大谎啊,”胖老婆道:“那可丧尽天良啊!”(冯德英《迎春花》第十四章)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清·无名氏《绣花鞋》:“明人何必细说。你也知道是谁,却就是明知故问呢!”
这是你份内的事,你怎么明知故问呢?
指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就说什么样的话。
《礼记·曲礼下》:“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
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清 方苞《与李刚主书》:“倘鉴愚诚,取平生所述訾謷朱子之语,一切稚芟,而直抒己见,以共明孔子之道。”
讨论会上,大家热涌跃发言,直抒己见。
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
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他非常直爽,别人对向他请教,他总是知无不言。
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五回:“紫芝妹妹嘴虽利害,好在心口如一,直截了当,倒是一个极爽快的。”
他说话、办事直截了当,认真干脆。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指用含混的话搪塞应付,以掩盖真实情况。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二回:“余荩臣见王小五子揭出他的短处,只得支吾其词道:‘他的差使本来要委的了。银子是他该我的,如今他还我,并不是花了钱买差使的。’”
他说话怎么这样支吾其词,这其中必有奥妙。
讳:避忌,隐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晋书·刘隗传》:“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这倒不必多心,我是个无党无派的人,才敢这样直言不讳。(梁斌《红旗谱》五十二)
诛:惩罚。指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以认定罪状。也指揭穿动机的评论。
《后汉书·霍谞传》:“《春秋》之义,原情定过,赦事诛意,故许止虽弑君而不罪,赵盾以纵贼而见书。”
你那里晓得,那时他虽满嘴只说未将剪子带来,其实只想以手代剪。这个“撕”字乃诛心之论,如何不切!(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只:一个。一个字也不谈起。比喻有意不说。
冰心《关于男人》:“至于儿女们的出生年月和名字,竟是只字不提。”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把湖属八帮应运漕米,留浙变价的事,只字不提。”
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
宋·苏洵《衡论·远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百人誉之不加密,百人毁之不加疏。”
他非常直爽,别人对向他请教,他总是知无不言。
指说话时的手势动作。比喻说话避开主题,东拉西扯。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四:“说青道黄,指东划西。”宋·释惟白《续传灯录》:“际出今日去却之乎者也,更不指东画西。”
远远望着应伯爵与王妈妈二人,指东画西,见了他来,便各自走散。(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
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巴金《秋》:“众口纷纭地议论着,哭叫和抱怨混在一起。”
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元·秦简夫《东堂老》:“转弯抹角,可早来到李家门前。”
他说话总是直来直去,从不转弯抹角。
总的说起来。
《容斋随笔·卷六·洗儿金钱》:“若总而言之,殆不可胜算。”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千结束。(《毛泽东选集·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
夸:夸赞。自己卖的东西自己夸好。比喻为自己吹嘘。
毛泽东《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国民党人又嚷‘罗邱视线移到东方了,先欧后亚计划改变了’……还要自卖自夸地乐一阵。”
老舍《又是一年芳草绿》:“他老人家那股子自卖自夸的劲儿,打死我也学不来。”
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他每日边指桑树骂槐树,百般称快。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
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
比喻嘴笨,没有口才。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八回:“我等愚卤,拙口钝腮,不会说话。”
钱钟书《围城》:“这时候只希望她拙口钝腮,不要这样咄咄逼人。”
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他才恭肃其貌,郑重其辞说道‘年兄!你今日束修来见我,其实惭愧。’”
犹言东拉西扯。指说话文不对题或空言不实。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七回三荷包再问问他,他便指东话西,一味支吾。又说临时我自来照料。”又说连我也不懂得甚么。”三荷包无可奈何,只得辞了出来,又与丁师爷商量。”
①见指东话西”。②犹言指桑骂槐。
曹禺《雷雨》第三幕你要骂我就骂我,别指东说西,欺负妈妈好说话。”
比喻明指此而暗骂彼。同指桑骂槐”。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九回众丫头媳妇无不言三语四,指桑说槐,暗相讥刺。”
指说话吞吞吐吐,含混躲闪。亦作“支支梧梧”。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怎么问了半日,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
指导员觉得黄金宝有点反常,两只眼映着灯闪光,好像含着泪,问他又支支吾吾地不肯明说。★杨朔《熔炉》
说话爽直,毫无忌讳。
战国·楚·屈原《卜居》:“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唐·苏试《〈凫绎先生文集〉叙》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必须全面了解情况,然后再做处理。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老舍《二马》:“温都太太把房钱,吃饭的时间,晚上锁门的时候,和一切的规矩,都当着伊牧师一字一板的交待明白了。”
王朔《橡皮人》:“我盯着老头的眼睛一字一板地说:‘就在刚才我在路上随便问了个小贩,他出的价……’”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宋·叶梦得《石林诗话》:“七言难于气象雄浑,句中有力而纡余,不失言外之意。”
间有一二不尽之言,言外之意,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者,是他一枝一节好处。(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
形容事情曲折复杂,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
元·李直夫《虎头牌》第一折:“我一言难尽,来探望你这歹孩儿索是远路风尘。”
说起这件事,真是一言难尽,等有时间我们再详谈。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为一言半语,受千辛万苦。(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
有话说在头里。指事先打了招呼。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十二:“他有言在先,你今日不须惊怕。”
况且你们已经有言在先,又何得反悔?(清·吴趼人《痛史》第七回)
隐晦:不明显。指写文章或说话时用隐隐约约、转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思想。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
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清 洛日生《海国英雄记 回唐》:“叹别离苦况,转忘了母亲的语重心长。”
他这些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劫了我的心。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囊萤映雪、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