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查成语 >

有关于蛇的成语大全

有关于蛇的成语大全

简介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蛇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人心不足蛇吞象

解释

比喻人贪心不足,就象蛇想吞食大象一样。

出处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例子

罗洪宪诗:“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头螳捕蝉。”(清·翟灏《通俗编·禽鱼》)

强龙不压地头蛇

解释

比喻有能耐的人也难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出处

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5回

例子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4章:“有什么话说呢?这就叫强龙不压地头蛇!”

牛鬼蛇神

解释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虚幻怪诞。后比喻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坏人。

出处

唐·李贺《李贺集序》:“鲸吸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例子

在四人帮时期,许多知识分子被打成右派和牛鬼蛇神。

龙头蛇尾

解释

比喻开头盛大,结尾衰减。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30卷:“如在欧公文集序,先说得许多天来底大,恁地好了,到结束处,却只如此,盖不止龙头蛇尾矣。”

例子

闹了七八年,才龙头蛇尾地告了终结。★郭沫若《历史人物·隋代大音乐家万家常》

灵蛇之珠

解释

即隋珠。原比喻无价之宝。后也比喻非凡的才能。

出处

《淮南子·说览冥训》:“譬如惰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例子

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三国魏·曹植《与汤德祖书》)

龙蛇混杂

解释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出处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皂帛难分,龙蛇混杂。”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凡圣同居,龙蛇混杂。”

例子

此时龙蛇混杂,是非莫辨,安知我辈不是姜尚之所使耳?在将军不得不疑。(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三回)

龙蛇飞动

解释

仿佛龙飞腾,蛇游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出处

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词:“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例子

道士卷起袍口,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在照壁上龙蛇飞动,挥下碗口大小的二十八字。(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七回)

龙鬼蛇神

解释

比喻奇诡怪僻。

龙屈蛇伸

解释

比喻君子受屈而小人得志。

龙蛇飞舞

解释

形容书法笔势遒劲生动。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八回:“闺臣听了,把神凝了一凝,只得打起精神,举起笔来,刷、刷、刷如龙蛇飞舞一般,一连写了几句。”

例子

只记得纸上龙蛇飞舞,笔势很好看的。(冰心《往事·六一姊》)

惊蛇入草

解释

形容草书写得矫健而活泼。

出处

《宣和书谱·草书七》:“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例子

作一戈如百钧弩,作一点如高峰堕石,作一牵如百岁枯藤,作一放纵,如惊蛇入草。(明·李贽《初潭集·师友四》)

鲸吞蛇噬

解释

像鲸鱼和蛇一样吞食。比喻侵吞兼并。

虎头蛇尾

解释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出处

元·康进之《李逵负棘》第二折:“则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敢狗行狼心,虎头蛇尾。”

例子

小奇也许会写得好,就是她有一个毛病,“虎头蛇尾”。(冰心《陶奇的星期日记》)

画蛇添足

解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而外学其文,虽有贤师良友,若画脂镂冰,费日损功。”

例子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骇龙走蛇

解释

龙蛇被掠走。形容声势浩大。

行行蛇蚓

解释

形容字体如蛇蚓盘绕,难以辨认。

出处

《晋书·王羲之传》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宋·利登《野农谣》诗行行蛇蚓字相续,野农不识何由读?”

画蛇著足

解释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同画蛇添足”。

出处

唐·韩愈《感春》诗之四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弓影杯蛇

解释

见弓影浮杯”。犹言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出处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

飞鸟惊蛇

解释

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出处

《法书苑》:“唐时一僧释亚楼善草书,曾自题一联:‘飞鸟入林,惊蛇入草。’”

佛口蛇心

解释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

例子

我面貌虽丑,心地却是善良,不似你佛口蛇心。(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回)

封豕长蛇

解释

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出处

《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例子

而今而后,所当有利兵坚盾,环卫其身,毋俾封豕长蛇,荐食上国。(鲁迅《集外集拾遗·破恶声论》)

壮士解腕

解释

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出处

《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例子

必要时我们要有壮士解腕的精神

封豨修蛇

解释

比喻贪暴者、侵略者。同“封豕长蛇”。

出处

《淮南子·修务训》:“吴为封豨修蛇,蚕食上国。”

例子

自无妄兴暴,皇祚寖微,封豨修蛇,行灾中国。★《梁书·元帝纪》

佛心蛇口

解释

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恶龙不斗地头蛇

解释

地头蛇:比喻称霸一方的人。比喻外来者尽管很厉害,也斗不过本地的恶势力

出处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说满话!常言道:恶龙不斗地头蛇。”

毒蛇猛兽

解释

泛指对人类生命有威胁的动物。比喻贪暴者。

出处

孙中山《民权主义》第一讲:“在人同兽争的时代,因为不知道何时有毒蛇猛兽来犯,所以人类时时刻刻不知生死。”

例子

那地方本来‘人’迹稀少,毒蛇猛兽横行。★瞿秋白《文艺杂著》

打草惊蛇

解释

原比喻惩甲菟乙。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出处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四:“打草惊蛇,乃南唐王鲁为当涂令,日营资产,部人诉主簿贪污,鲁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例子

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九回)

打蛇打七寸

解释

比喻说话做事必须抓住主要环节。

出处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我也只愿得无事,落得‘河水不洗船’,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

例子

但做事也要“打蛇打七寸”才妙,你先生请上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斗折蛇行

解释

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出处

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打草蛇惊

解释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同“打草惊蛇”。

出处

《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说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例子

但恐见黄商伯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宋·朱熹《答黄仁卿书》

春蚓秋蛇

解释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出处

《晋书·王羲之传》:“行之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例子

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

长蛇封豕

解释

长蛇和大猪。比喻贪暴者。

出处

宋·李纲《召赴文字库祗候引对札子》:“长蛇封豕,蓄锐深谋,待时而发,其意不浅。”

例子

凶岁大兵俨相接,长蛇封豕欲安归。★吴恭亨《得君复上海书却寄》

春蛇秋蚓

解释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出处

明·宋濂《序》近世以来,徇末而忘本,濡毫行墨,春蛇秋蚓之连翩。”

草蛇灰线

解释

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出处

《花月痕》第五回回评:“写秋痕,采秋,则更用暗中之明,明中之暗……草蛇灰线,马迹蛛丝,隐于不言,细入无间。”

例子

该处市面,极为恐慌,乱机日深,皆由此等草蛇灰线而来。★黄远庸《内外之形势》

壁间蛇影

解释

犹“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徒自惊扰。

出处

据汉应劭《风俗通·怪神》所记:杜宣饮酒,见杯中似有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不愈;后知为壁上所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病即愈。《晋书·乐广传》也有类似记述。

例子

若于此处稍参不破,则昔人所谓壁间蛇影,足以生疑而致病。★明·唐顺之《答王龙溪郎中书》

杯弓蛇影

解释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出处

《晋书·乐广传》记载有人作客饮酒,见酒杯里有条蛇,喝后吓得病了。后来知道这蛇原来是屋角上一张弓照在杯里的影子,他的病就好了。

例子

金玦厖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清·黄遵宪《感事》诗)

笔走龙蛇

解释

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

出处

唐·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电。”

例子

秀才肖王宾胸藏锦绣,笔走龙蛇。(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拨草寻蛇

解释

比喻招惹恶人,自找麻烦。

出处

明 汤显祖《牡丹亭 回生》:“咳,柳郎真信人也。亏杀你拨草寻蛇,亏杀你守株待兔。”

例子

现今惧太后梗阻新改,你反拨草寻蛇,撩起太后那边,好不误事!(《晚清文学丛钞·大马扁》第十二回)

杯蛇鬼车

解释

指因疑虑、惊惧导致幻觉中产生的怪物。杯蛇,杯弓蛇影”之省;鬼车,传说中的九头鸟。

出处

《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

杯蛇幻影

解释

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同杯弓蛇影”。

出处

《花月痕》第五回杯蛇幻影,鬼蜮含沙。萦愁绪以回肠,蔓牵瓜落;拭泪珠而洗面,藕断丝长。”

杯影蛇弓

解释

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同杯弓蛇影”。

出处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五回杯影蛇弓魔人幻,帷灯匣剑鬼生疑。”

杯中蛇影

解释

同“杯弓蛇影”。

出处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鸟兽》:“杯中蛇影,自起猜疑;塞翁失马,难分祸福。龙驹凤雏,晋闵鸿夸吴中陆士龙之异;伏龙凤雏,司马徽称孔明庞士元之奇。”

例子

杯中蛇影,《世说》以为乐广事,《风俗通》以为主簿杜宣事。★清·袁枚《随园随笔·古书所载不同》

长虺成蛇

解释

虺小蛇,毒蛇。指养奸遗患。比喻纵容敌人,听任其强大起来。而留下后患。

出处

《洛阳伽蓝记·建中寺》养虎自啮,长虺成蛇。”

一蛇两头

解释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出处

唐·韩愈《永贞行》诗:“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

一龙一蛇

解释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出处

《管子·枢言》:“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后汉书·冯衍传》:“一龙一蛇,与道翱翔,与时变化,夫岂守一节哉?”

例子

孙犁《文字生涯》:“恐怕还是东方朔说得对吧,人之一生,一龙一蛇。”

养虺成蛇

解释

比喻纵容敌人,听任其强大起来。

出处

《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例子

《北史·高道穆传》:“令颢重完守具,可谓养虺成蛇,悔无及矣。”

一字长蛇阵

解释

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形容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8回:“听的里面雷声高举,四七二十八门,一齐分开,变作一字长蛇之阵,便杀出来。”

例子

老舍《神拳》:“拿东交民巷来说,官兵一字长蛇阵拉开,密密层层,占满了长安街。”

胆小怕事

解释

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出处

曾朴《孽海花》第29回:“谁知四下里物色遍了,遇着的,倒大多数是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浪子,不然便是胆小怕事、买进卖出的商人。”

例子

他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巴金《谈〈寒夜〉》)

虚与委蛇

解释

虚:假;委蛇:随便应顺。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出处

《庄子·应帝王》:“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例子

他也要同你虚与委蛇了。(闻一多《诗与批评·戏剧的歧途》)

膝语蛇行

解释

跪着说话,伏地而行。极言其畏服。

出处

明·袁宏道《徐文长传》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事,膝语蛇行,不敢举头。”

枭蛇鬼怪

解释

比喻丑恶之徒。

为虺弗摧

解释

虺:小蛇。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弱敌不除,必有后患。

出处

《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例子

为虺弗摧终贻戚,我谋不用复奚论?★姚光《伤心》诗

为蛇画足

解释

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

为蛇添足

解释

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同为蛇画足”。

握蛇骑虎

解释

比喻处境极险恶。

出处

《魏书·彭城王传》:“彦和手握蛇骑虎,不觉艰难。”

例子

宋 刘克庄《贺新郎 送陈真州子华》:“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

贪蛇忘尾

解释

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出处

宋·文莹《玉壶清话》:“贪蛇前行,必忘其尾。”

蛇蝎为心

解释

蝎:一种蜘蛛类的毒虫。形容心肠狠毒。

出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蛇欲吞象

解释

蛇想吞下大象。比喻贪欲极大。

出处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战国楚·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例子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美恶不称,谓之狗尾续貂;贪图不足,谓之蛇欲吞象。”

蛇口蜂针

解释

比喻恶毒的言词和手段。

例子

他是一个蛇口蜂针的人

三蛇七鼠

解释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出处

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蛇心佛口

解释

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杀人,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

例子

王魁你恶狠狠蛇心佛口,我便到黄泉,也须把你这歹魂儿勾,定与我倒断了前番呪。★明·王玉峰《焚香记·构祸》

蛇食鲸吞

解释

蛇食像蛇一样吞食。鲸吞像鲸一样吞咽。比喻强者逐步并吞弱者。

蛇头鼠眼

解释

形容人的面相丑恶,心术不正。亦作蛇眉鼠眼”。

蛇蝎心肠

解释

蝎一种蜘蛛类的毒虫。形容心肠狠毒。

出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豕分蛇断

解释

比喻支离破碎。

岁在龙蛇

解释

岁,岁星;龙,指辰;蛇,指巳。后指命数当终。

出处

《后汉书·郑玄传》:“五年春,梦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既寤,以谶合之,知当命终,有顷寝疾。”李贤注:“北齐刘昼《高才不遇传》论玄曰‘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玄以谶合之’,盖谓此也。”

例子

历险阻之驰驱,风如牛马;慨身宫之偃蹇,岁在龙蛇。★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

蛇影杯弓

解释

把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惊自怕。

出处

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例子

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九回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

标签: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黯然销魂  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象丢了魂似的。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案剑瞋目  案:同“按”,握住;瞋:瞪眼。握住宝剑,瞪大双眼。
  • 八斗之才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背信弃义  背:违背;信:信用;弃:扔掉;义:道义。违背诺言,不讲道义。
  • 笔饱墨酣  笔力饱满,用墨充足。形容诗文酣畅浑厚。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乏先例  有不少从前的事可以作为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