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应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害怕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向下望去,深不见底,真是万丈深渊,叫人见了心惊胆战。
寒心:心中战粟;酸鼻:鼻子辛酸。形容心里害怕而又悲痛。
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这事让我寒心酸鼻
吴牛:指产于江淮间的水牛。吴地水牛见月疑是日,因惧怕酷热而不断喘气。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臣犹见牛,见月而喘。”《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唐·李白《丁都护歌》)
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十分动摇’、‘恐慌万状’两句话。”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老舍《神拳》第三幕知县肉跳神惊坐立不安。”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汉·杜诗《乞退郡疏》:“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
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郭沫若《北伐途中》二十一)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元·无名氏《赚蒯通》第一折:“吓得项王目瞪口呆,动弹不得。”
弟弟看着被打碎的花瓶,吓得目瞪口呆。
眼泪象泉水一样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
唐·刘损《愤惋诗三首(其三)》“莫道诗成无泪下,泪如泉滴亦须干。”
允曰:“汝可怜汉天下生灵!”言讫,泪如泉涌。(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
色:脸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二程全书·遗书二上》:“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有光生长穷乡,谈虎色变,安能默然而已。(明·归有光《论三区赋役水利书》)
惶:恐惧。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次日长闻报,仰面视天,舌挢不能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
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畏惧的样子。形容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小储君倒也安安稳稳守着妆盒做护身符,则是我陈琳兢兢战战抱着个天大闷葫芦”。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为兵戈担惊受恐。”
休听那算命的胡说,撇下一个家业,担惊受怕,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一回)
惴:忧愁、恐惧。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
《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宋·周孚《铅刀编·滁州奠枕楼记》:“乾道八年,济南辛侯(辛弃疾)自司农寺簿来守滁……民之居茅竹相比,每大风作,惴惴然不自安。”
大家都认为这是震南村第一个大灾难,愁眉苦脸,惴惴不安。(欧阳山《苦斗》六七)
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1)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强大,超级大国都感到惶恐不安了。(2)社会秩序不安定,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也会惶恐不安。
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声!”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吓得连汗都不敢往外冒了。形容紧张害怕到了极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鲁迅《文学和出汗》:“从评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
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秦凤一闻此言,胆裂魂飞,忙忙奏知李娘娘。”
且说王观察见防营军作乱,吓得个胆裂魂飞。(清·张春帆《宦海》第九回)
形容十分害怕或担心。
战:发抖。形容害怕之极。
《古今杂剧·楚昭王疏者下船》:“怕的是城荒国破,常子是胆战心寒。”
诸将见李逵等杀了一阵,众人都胆战心寒,不敢出战。(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回)
提心吊胆。形容非常担心或害怕。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一个个擦拳磨掌,吊胆提心的,只等姑娘一句话。”
①形容精疲力尽的样子。②形容极其害怕的样子。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五:“王吉心慌撩乱,将身子尽力挨出,挨得骨软筋麻,才到得稀松之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众臣悚惧,骨软筋麻。战战兢兢,痴痴痖痖。”
警备队一听,吓得骨软筋麻,暗暗说道:‘碰上老八路了,快跑吧!’★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九回
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大惊失色。(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
惊惶害怕;万状各种样子,表示程度极深。形容害怕到了极点。
宋·陈亮《谢杨解元启》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加上他那黑而峻厉的面孔,颇使我望而生畏。(孙犁《远的怀念》)
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
《书·汤浩》:“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夫以我一人所遭之无依著若此。而带累妻子,举世行乎栗栗危惧之涂,吾能无缺然哉!(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十)
害怕强硬的,欺负软弱的。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汗流浃背,两腿颤抖。形容害怕、恐惧的样子。
宋·陆游《跋韩立道所藏兰亭序》虽单于不觉自失,况余子有不汗洽股栗者?”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明·徐光启《谨申一得以保万全疏》:“自然人贾勇,何至如今畏敌如虎,视营伍如蹈阱乎?”
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后汉书·伏皇后纪》:“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
在劳动竞赛中,大家干得汗流浃背。
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猛然间一个人从身后冒冒失失的按住,也不出声,二人唬得魂飞魄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五回)
形容害怕不敢向前,或胆小不敢出头负责。
鲁迅《华盖集 “碰壁”之后》:“但是我也说明了几句我所以来校的理由,并要求学校当局今天缩头缩脑办法的解答。”
鲁迅《华盖集·“碰壁”之后》:“但是我也说明了几句我所以来校的理由,并要求学校当局今天缩头缩脑办法的解答。”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同肉跳心惊”。
《三国演义》第九回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
颤:发抖。形容非常害怕。
元·施惠《幽闺记·士女随迁》:“生长升平,谁曾惯遭离乱,苦怎言。胆颤心惊,如何可免。”
所以,每有风声,无不‘谈虎色变’,胆颤心惊。★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八章
怯害怕。形容人害怕艰难困苦,娇气十足。
结舌:舌头不能转动。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因紧张害怕而发愣。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凶手感到这声音象是一个铁棒击打在他的头上,他转头一看,大惊失措,张口结舌。(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比喻害怕什么,偏偏要碰到什么。
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三藏见说,又胆战心惊,不敢举步。(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三回)
欺负软弱的,害怕强硬的。
明·高明《琵琶记·五娘请粮被抢》:“点催首放富差贫,保上户欺软怕硬。”
不公道,欺软怕硬!有好差事派了别人;这样黑更半夜送人,就派我。(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
汗毛都竖立起来。形容非常恐怖,或心情特别紧张害怕。
《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见者寒毛卓竖,舍利佛独自安然。”
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
《礼记·中庸》:“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她们都是横冲直撞,真真是肆无忌惮。(郭沫若《黄河与扬子江对话》)
眼泪象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回:“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
听到奶奶病逝的消息,我泪如雨下。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但他们往往遭农会严厉拒绝,所以他们总是悬心吊胆地过日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角楼街巷》:“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任听部下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骇人听闻。(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
悚然:害怕的样子。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七回:“秦王闻之,不觉毛骨悚然。”
黑夜一个人走在荒凉的原野上,忽而传来什么动物的叫声,令人毛骨悚然。
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我们实在还有一个更正大的理由使自己有恃而无恐。(闻一多《演讲录·民盟的性质与作风》)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
《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
这话登时传到宋良箴耳内,吓得惊愕失色,泪落不止。(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
闭口翘舌。形容因惊讶害怕而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战国策·楚策四》;《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那些工头们,个个如惊弓之鸟,巴不得赶快飞出车间。
怛:畏惧,恐惧。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宋·苏洵《送石昌言舍人北使行》:“闻介马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人者怛然失色。”
借助汽车灯的光亮,我俩看到前边枣树林里有一群狗样的东西在转动,它们眼里闪着绿光,“有狼!”我的副手怛然失色地喊了起来。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于是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自此俱兢兢业业,不敢偷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
惧害怕;色神色。没有一点害怕的神色。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戚颜色不变,了无惧色。”
欺欺凌。怕害怕。欺凌强硬的,害怕软弱的。指吃硬不吃软。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那小孩战战兢兢地走着,唯恐摔倒。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庄子·盗跖》:“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清·许奉恩《里乘》第五卷:“公正襟危坐,色若死灰。”
悸:因害怕而心跳得厉害。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
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如果他第一次在路上遇到的只是井绳,他就不会心有余悸了。(孙犁《奋勇地前进、战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同目瞪口呆”。
指心神不定,感到害怕。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做买卖的担惊忍怕,眼见得疏林老树噪昏鸦。”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开天辟地的成语故事、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感恩图报的成语故事、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