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查成语 >

描写老师的成语

描写老师的成语

简介

老师在你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你又会如何描写老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描写老师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

勤勤恳恳

解释

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例子

报德明功,勤勤恳恳。★《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师严道尊

解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

《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门生故旧

解释

指学生和旧友。

好为人师

解释

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出处

《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例子

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学而不厌

解释

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出处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例子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教导有方

解释

教育引导很有办法。

出处

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九回凡此种种,虽然是他叔祖教导有方,也是他福至心灵,官星透露,才得一变而为闻一知十的聪明人。”

良师益友

解释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

汉·刘向《说苑·说丛》:“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弃而为不善者,鲜矣。”

例子

和一位缔交半个多世纪的良师益友诀别,悲痛之情是难以尽述的。(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痛悼郭沫若同志》)

呕心沥血

解释

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出处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例子

呕心沥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臧克家《老舍永在》)

一丝不苟

解释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例子

我们在学习上,应有一丝不苟的精神。

德才兼备

解释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出处

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例子

李扬是个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尊师重道

解释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

《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例子

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中国社会是尊师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

公门桃李

解释

公:对人的尊称。尊称某人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例子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回:“不识公门桃李,许我杜采秋追队春风、参入末座否?”

呕心沥血

解释

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出处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例子

呕心沥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臧克家《老舍永在》)

学无师承

解释

师承:相承的师法。学业没有得到老师的指教传授

出处

宋·黄庭坚《次韵秦觏过陈无已书院观鄙句之作》诗:“我学少师承,坎井可窥底。”

后继有人

解释

有后人继承前人的事业。

出处

艾芜《鞍钢呵,我回来了》:“这是后继有人,令人喜悦不止。”

例子

看到第四代的“小天鹅”在芭蕾舞台上翩翩起舞,这位从事几十年芭蕾教学的老专家无比欣慰,“天鹅”后继有人了。

研桑心计

解释

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的老师,善经商;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长于理财。形容善于经商致富。

出处

汉·班固《答宾戏》:“研桑心计于无垠。”

无师自通

解释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出处

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誇。”

例子

孙犁《我的经部书》:“我是一直想补上这一课,而终于不能无师自通,没能补上。”

桃李之教

解释

指老师的教诲。

无微不至

解释

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出处

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例子

还是在剑波十八岁的时候,要到战斗部队去,姐姐对这将要离开自己的弟弟,照顾得无微不至。(曲波《林海雪原》一)

严师畏友

解释

畏友:令人敬畏的好友。严厉的师父,令人敬畏的好友

出处

宋·陆游《渭南文集》第27卷:“使人苦居严师畏友之间,不敢萌一毫不善意。”

莘莘学子

解释

莘莘:众多的样子。众多的学生

出处

林语堂《机器与精神》:“今日的莘莘学子,想读书都没有地方,一个完备的图书馆也没有。”

例子

宗璞《南渡记》第二章:“一城一地可失,莘莘学子不可失,教育者更不可失。”

宫墙重仞

解释

宫:宫殿,古时也指一般房屋;仞:古代长度单位,一仞合七八尺。房屋的墙高达数仞。比喻老师学识渊博,不可能一下接触到。

出处

譬之宫墙……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论语·子张》宫墙数仞,允得其门。 汉·蔡邕《郭林宗碑文》

例子

汉·蔡邕《郭林宗碑文》:“宫墙重仞,允得其门。”

入室弟子

解释

入室:到家;弟子:学生,徒弟。指学问技能得师传达到高深境地的学生或门徒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例子

《晋书·杨柯传》:“虽受业门徒,非入室弟子,莫得亲言。”

良师益友

解释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

汉·刘向《说苑·说丛》:“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弃而为不善者,鲜矣。”

例子

和一位缔交半个多世纪的良师益友诀别,悲痛之情是难以尽述的。(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痛悼郭沫若同志》)

言传身教

解释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处

《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例子

好的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领导大家共同奋斗。

满城桃李

解释

桃李:比喻学生。城中到处都有自己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

出处

唐·刘禹锡《宣上人远寄贺礼部王侍郎放榜后》:“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诲人不倦

解释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例子

圣人说:“诲人不倦”,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尽心尽力

解释

指费尽心力。

出处

《晋书·王坦之传》且受遇先帝,绸缪缱绻,并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

谘师访友

解释

谘:询问、商量。请教老师询访朋友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0卷:“他日斋静,行来出入得诵,更不必斋时,宜谘师访友,思而行之。”

百世之师

解释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

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例子

卓为百世之师;杰作雄辞,散落四夷之远。★宋·陆游《贺薛安抚兼制置启》

不愤不启

解释

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

出处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一丝不苟

解释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例子

我们在学习上,应有一丝不苟的精神。

德才兼备

解释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出处

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例子

李扬是个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尊师重道

解释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

《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例子

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中国社会是尊师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

恪尽职守

解释

恪:谨慎,恭敬。尽:完善。尽自己的努力,严守自己的职业或岗位。全词解释:负责做好本职工作,指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细心、耐心地守住职位或岗位。

出处

出自于《孙子兵法》。

例子

每个公务员都应该恪尽职守,不能徇私枉法。

诲人不倦

解释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例子

圣人说:“诲人不倦”,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一鸣惊人

解释

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出处

《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例子

一鸣惊人,实在是出乎意外。(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青蓝冰水

解释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的略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出处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四桐城派古文,望豨开之,海峰继之,至惜抱而其传始大,此天下之公言也。惜抱出于刘门,世几有青蓝冰水之喻。”

竭尽心力

解释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出处

《三国志·魏志·贾逵传》裴松之注引《魏略》:“竭尽心力,奉宣科法。”

例子

所以无人再逢者,当由过去生中原未受恩,故不肯竭尽心力缩地补天耳。★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

师道尊严

解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例子

钱钟书《围城》:“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提。”

文思敏捷

解释

以前一般指人能出口成章,主要用在文学方面的。现基本上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

为人师表

解释

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出处

《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例子

敬宗忝为人师表,而求谒中贵,他日无以见诸生。★明·焦竑《玉堂丛语·方正》

能者为师

解释

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出处

《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春风化雨

解释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处

《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例子

满想在这春风化雨的环境里,多受一些教益,哪知道刚入党后的一点钟内,就要离开这块令人陶醉的土地。(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十二章

研桑心计

解释

研:计研,一名计然,春秋时越国范蠡的老师,善经商;桑:桑弘羊,汉武帝时的御史大夫,长于理财。形容善于经商致富。

出处

汉·班固《答宾戏》:“研桑心计于无垠。”

勤勤恳恳

解释

形容勤劳踏实。也形容勤恳的样子。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例子

报德明功,勤勤恳恳。★《三国志·吴志·周瑜传》

师严道尊

解释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

《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潜移默化

解释

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例子

民众文学当有一种“潜移默化”之功,以纯正的博大的趣味,替代旧有读物、戏剧等底不洁的、褊狭的趣味。(朱自清《民众文学的讨论》)

呕心沥血

解释

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

出处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唐·韩愈《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例子

呕心沥血,讴歌社会主义,受到群众的欢迎。(臧克家《老舍永在》)

青过于蓝

解释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同青出于蓝”。

出处

宋·朱熹《答吕季克书》其所著书乃如此,若《原说》者,则可谓青过于蓝矣。”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下》东坡盖学徐浩书,山谷盖学沈传师书,皆青过于蓝者。”

孜孜不倦

解释

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出处

《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

例子

他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工作。

悮人子弟

解释

悮:耽误。指因无才或不负责任而耽误人家后辈学生

出处

续范亭《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一封五千言书》:“你知道悮人子弟,男盗女娼,强迫人做汉奸,这是何等的罪恶!”

言传身教

解释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出处

《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例子

好的领导干部,只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才能领导大家共同奋斗。

诲人不倦

解释

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

《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例子

圣人说:“诲人不倦”,你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的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桃李春风

解释

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

教无常师

解释

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出处

《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例子

晋·潘岳《归田赋》:“教无常师,道在则是。”

共枝别干

解释

比喻一个教师传授下来的但又各人自成一派。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他们所注之书,或所见不同,各有所取;或师资相传,共枝别干。”

例子

他们所注之书,或所见不同,各有所取;或师资相传,共枝别干。(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二回)

和蔼可亲

解释

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原来这唐六轩唐观察为人极其和蔼可亲,见了人总是笑嘻嘻的。”

例子

假若有人愿意来看他,他是个顶和蔼可亲的人。(老舍《四世同堂》二)

鞠躬尽瘁

解释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出处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例子

臣只有一片愚忠,鞠躬尽瘁。★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

春风化雨

解释

化:化生和养育。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处

《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例子

满想在这春风化雨的环境里,多受一些教益,哪知道刚入党后的一点钟内,就要离开这块令人陶醉的土地。(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十二章

一丝不苟

解释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例子

我们在学习上,应有一丝不苟的精神。

尊师重道

解释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

《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例子

郭沫若《洪波曲》第11章:“中国社会是尊师重道的,每家的祖先堂上都供有'天地君亲师'的香位牌。”

相关成语专题: 常见的四字成语故事汇集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广为人知的经典成语故事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儿童成语故事:刮目相待初中生经常考的成语大全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各自为政-《左传》中的成语故事中秋成语顺手牵羊的成语故事

标签:

热门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阿毗地狱  阿毗: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拔之志  比喻意志坚决,不可动摇。
  • 不吃烟火食  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 不分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