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位置:查成语 >

关于描写恐惧的成语

关于描写恐惧的成语

简介

描写一个人内心恐惧的成语大家知道有什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描写恐惧的成语,欢迎大家阅读!

亡魂丧魄

解释

形容非常惊慌恐惧或心神不宁。

出处

《孤本元明杂居·打董达》第二折哥哥你宽肺腑,休间阻,我教他亡魂丧魄,认个贤。”

尿流屁滚

解释

形容惊慌狼狈之态。

顿足失色

解释

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仓猝莫如所救,顿足失色。”

惶恐不安

解释

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出处

《汉书·王莽传下》:“人民正营,无所措手足。”唐·颜师古注:“正营,惶恐不安之意也。”

例子

(1)第三世界国家日益强大,超级大国都感到惶恐不安了。(2)社会秩序不安定,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也会惶恐不安。

心神不定

解释

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便把丰儿等支开,叫刘老老坐在床前,告诉他心神不宁,如见鬼的样子。”

例子

叶圣陶《线下·春光不是她的了》:“解开这个篮子取出一些来,又打开那个箱子取出一些来,显然有点心神不定。”

手足失措

解释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

慌做一堆

解释

慌:惊慌。惊慌得乱成一团,理不清头绪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众兵都在烂泥里慌做一堆。”

草木皆兵

解释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例子

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亡魂失魄

解释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出处

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例子

孔子好象受了当头一棒,亡魂失魄的坐着,恰如一段呆木头。(鲁迅《故事新编·出关》)

恐慌万状

解释

形容害怕惊慌到极点。

出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现在还传为笑谈的所谓‘十分动摇’、‘恐慌万状’两句话。”

六神无主

解释

六神:道家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形容惊慌着急,没了主意,不知如何才好。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吓得知县已是六神无主,不有甚心肠去吃酒。”

例子

那里我这个人六神无主,失张失智的。(朱自清《笑的历史·笑的历史》)

风声鹤唳

解释

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例子

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风声鹤唳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郁达夫《出奔》

张皇失错

解释

张皇:慌张。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元·杨景贤《西游记·三官逢盗》:“你看他胁肩谄笑,趋前退后,张皇失错。”

丧魂失魄

解释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或心神不宁的样子。

出处

鲁迅《坟·未有天才之前》:“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例子

自你一气出门以后,我是和丧魂失魄一般,就活着也没有意思!★欧阳予倩《潘金莲》第五幕

惊慌失色

解释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出处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十三回:“倪太守正与倪忠毫无主意,看见开门,以为恶奴前来陷害,不由的惊慌失色。”

例子

次日,燕紫琼、宰玉蟾闻得丈夫又困在阵内,吓的惊慌失色,坐立不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虚惊一场

解释

指事后才知道是不必要的惊慌

出处

王朔《痴人》:“我坚信我会被稠密的气流托住,托不住也会在坠落过程中倏地醒来,在床上虚惊一场。”

例子

熊召政《张居正》第四卷第32回:“闹了半天虚惊一场。”

心神不定

解释

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三回:“便把丰儿等支开,叫刘老老坐在床前,告诉他心神不宁,如见鬼的样子。”

例子

叶圣陶《线下·春光不是她的了》:“解开这个篮子取出一些来,又打开那个箱子取出一些来,显然有点心神不定。”

惶悚不安

解释

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4回:“相父今又如此受苦,使孤日夜惶悚不安!”

亡魂丧胆

解释

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

出处

明 无名氏《破天阵》:“杀匈奴亡魂丧胆,保家邦万载咸宁。”

例子

清·无名氏《说唐》第47回:“我亏了定阳王封我为先锋,日抢三关,夜劫八寨,杀得唐家亡魂丧胆。”

捻神捻鬼

解释

形容惊慌害怕的样子。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1卷:“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声!”

惊惶无措

解释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告以连称作乱之事。遂造寝室,告于襄公。襄公惊惶无措。★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

张皇莫措

解释

张皇:慌张。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里有妇人饮此者,方张皇莫措,忽一媪排闼人曰:‘可急取隔壁卖豆腐家所磨豆浆灌之。’”

狗吠不惊

解释

吠:狗叫声。狗偶尔的叫声不会引起惊慌。形容社会太平安定。

出处

《后汉书·岑熙传》:“(熙)迁魏郡太守,……视事二年,舆人歌之曰:‘我有枳棘,岑君伐之;有蟊贼,岑君遏之;狗吠不惊,足下生氂。’”

风声鹤唳

解释

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例子

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风声鹤唳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郁达夫《出奔》

鸡飞狗跳

解释

把鸡吓得飞起来,把狗吓得到处乱跳。形容惊慌得乱成一团。

出处

茅盾《锻炼》然而陈克明却在这里想象,一方面疑神疑鬼,又一方面畏惧怨恨所造成的鸡飞狗跳、人人自危的情形。”

惊惶失措

解释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惶失措。

手慌脚忙

解释

形容惊慌不安之状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7回:“匡超人惊得手慌脚忙,说道:‘这是那里晦气!’”

例子

我最近忙得手慌脚忙

丢魂失魄

解释

形容非常惊慌,没头脑,无主见。

出处

俞林《在太行山上》小范首先从树丛后面猛跳出来,那家伙吓得丢魂失魄,尖叫一声,返身就跑。”

张皇失措

解释

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遍索新郎不得,合家大噪,远近寻觅,廪生与表妹亦张皇失措。”

例子

不管风浪多大,他也不会张皇失措的。

手慌脚乱

解释

指做事忙乱,没有条理

出处

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这些忠义话儿人都会说,只怕事当临头,未免又要手慌脚乱了。”

例子

老舍《忙》:“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手慌脚乱。”

东躲西跑

解释

躲:躲藏,避开。形容四处逃散,分头躲藏。形容极为惊慌。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五回:“这番遇了秦叔宝,里外夹攻,杀得东躲西跑,南奔北窜。”

例子

他被打得东躲西跑的。

奉头鼠窜

解释

奉:捧。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出处

《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

例子

身为国家重臣,不能以身排患难,但要奉头鼠窜,将何原则上见天下士乎?(《大宋宣和遗事·利集》)

掩面失色

解释

掩:遮盖。遮着脸不敢看,脸因惊恐而变色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5回:“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

抱头鼠窜

解释

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出处

《汉书·蒯通传》:“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

例子

夫陆贾天下之辨士,吾前日遣之,智穷辞屈,抱头鼠窜,颠狈而归。(宋·苏轼《拟侯公说项羽辞》)

相视失色

解释

彼此相看,变了脸色。多形容惊慌、惊诧的情状

出处

钱基博《吴禄贞传》:“时良弼、姚锡光在座,相视失色。”

丧家之狗

解释

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例子

操亲掣宝剑押阵,率众连夜追杀,剿戮极多,降者不计其数。傕、汜望西逃命,忙忙似丧家之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失魂落魄

解释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出处

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例子

那知我福气薄,叫神鬼支使的失魂落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七回)

屁滚尿流

解释

形容惊慌或欣喜到极点。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耍和尚烧得头焦额烂,麻婆子赶得屁滚尿流。”

例子

在朱德委员长的指挥下,我军直捣敌人老营,直打得敌人闻风丧胆,屁滚尿流。

神色仓皇

解释

仓皇:惊慌,慌张。指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

出处

明·余邵鱼《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四回:“臣观其神色仓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

例子

这日正一个人闷闷坐着,忽见几个神色仓皇、手忙脚乱的人奔进来嚷道:‘祸事!祸事!日俄开仗了,东三省快要不保了!★清·曾朴《孽海花》第一回

慌张失措

解释

慌张:惊慌失措。惊恐慌张得不知所措

出处

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5回:“卿家非时而来,慌张失措,有何事故?”

例子

鲁迅《忆韦素园君》:“一天竟对着素园咯起来,他慌张失措,用了爱和忧急的声音命令道:‘你不许再吐了!’”

惊慌失措

解释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

《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例子

遇到危险情况,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胆颤心寒

解释

颤:颤抖;寒:忧惧,战栗。形容极度惊慌恐惧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6回:“半空中一声霹雳,只震得三妖胆颤心寒。”

例子

她被吓得胆颤心寒

毛骨耸然

解释

形容极度恐惧与惊慌。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许武叠两个指头,说将出来。言无数句,使听者毛骨耸然。”

例子

这笑,老赵听了,却毛骨耸然。★茅盾《过年》

汗出沾背

解释

沾:浸湿。汗水沾湿了脊背。形容天气炎热或人极度惊慌或惭愧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惊惶失色

解释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出处

元·孔齐《至正直记·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鹤唳风声

解释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例子

忙追去,片甲莫教除,鹤唳风声,元兵胆碎。★明·周履靖《锦笺记·败北》

丧魂落魄

解释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出处

管桦《惩罚》:“鬼子山本踉跄了一下,岔开两腿,丧魂落魄地瞥了一眼从死尸堆里露出半个脸的川岛。”

例子

王朔《过把瘾就死》:“她在街上简直是丧魂落魄,拼命想跑回有人站岗的院内。”

失神丧魄

解释

失:丧失;魄:人的精神灵气。形容心神不宁或惊慌之极

出处

茅盾《虹》:“怎么我近来变了呀!这样失神丧魄,没有一点精密的计算?”

心头撞鹿

解释

心里像有小鹿在撞击。形容惊慌或激动时心跳剧烈。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一回王庆看到好处,不觉心头撞鹿,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霎时间酥了半边。”

寤寐不宁

解释

寤:醒时;寐:睡时;寤寐:日夜。日夜都不得安宁。形容十分惊慌与焦虑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9回:“是夜玄宗与杨妃同寝,毕竟因心中有事,寤寐不宁。”

雉伏鼠窜

解释

指恐惧地躲藏,惊慌地逃窜。

出处

明·李东阳《西北备边事宜状》朝廷命将出师,天威所至,雉伏鼠窜,无有遗者。”

相关成语专题: 一石二鸟的成语故事历史成语故事:点睛之笔实用的成语故事作文汇编8篇唇亡齿寒的成语故事有趣的成语故事汇集成语故事作文300字集锦6篇中秋成语神话成语故事--牛郎织女顺手牵羊的成语故事描写人物品质的成语大全及解释

标签:

热门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北面称臣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碧落黄泉  碧落:天上、天界。黄泉:地下。天上和地下。泛指宇宙的各个角落。
  • 炳烛夜游  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动声色  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可偏废  偏废:侧重一方,忽略另一方。指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