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解析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伍子胥列传解析

伍子胥列传解析

查看伍子胥列传全诗

  在这篇列传中,作者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子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昭关受窘,中途乞讨,未曾片刻忘掉郢都仇恨的心志,忍辱负重、艰苦卓绝,终于复仇雪耻,名留后世。

  一篇大传,以吴国、楚国为主,兼涉鲁、晋、郑、秦诸多国家,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以伍子胥为主,又兼涉太子建、白公胜、太宰嚭、申包胥、夫概等诸多人物。其中光杀父之仇就有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一对不解之仇;伍子胥与平王的一对深仇大恨;郧公与平王的杀父之仇;白公与郑王、子西的生死之恨,相互穿插,节奏紧凑,有条不紊。诚如太史公所说,怨毒对于人来说实在是太厉害了。

  人物刻画,多神来之笔。尤其是伍子胥的形象。作者饱蘸笔墨,略貌取神,立体化地突出了他的精神风貌。很多段落成为后来故事、小说和戏曲的传统题材,家喻户晓,为人乐道。伍子胥过昭关,前临大江,后有追兵,与太子胜各自只身徒步逃跑的慌恐,危急之中偶遇渔父的紧张场面,都很富于戏剧性,简直像小说的情节描写。攻克郢都,没有找到昭王,竟“掘楚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三百,然后已。”的疯狂了的复仇火焰,不是把他多年来忍辱负重,压抑在内心的深仇大恨,突然迸发出来的烈火般的感情,都表现在字里行间了吗?其人物的个性特征,又是多么鲜明深刻啊!

  伍子胥的性格是通过多角度刻画的。他头脑清楚,看问题尖锐,深知应父之召必然俱死,故弃小义而雪大耻。他有张弓拒捕,桀骜不驯的一面;也有忍辱负重,含辛茹苦,虽困病交加、中途乞讨也不忘郢都仇恨的一面;有把自己唯一的宝剑送给渔父的感恩报德的一面;也有因时机不成熟,到乡下种地以韬光养晦的一面。当然,他丝毫没有忘却复仇的心志,他向公子光推荐专诸就很说明问题。

  伍子胥是有政治眼光的。他多次规劝吴王伐越,分析形势,指陈利害。虽遭伯嚭谗言诬害,但他的形象越显得光明磊落了。伍子胥又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被赐死前对门客说的一番话,使伍子胥的形象达到新的高度。“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是预言,是现实,是政治远见,是身遭诬害的愤概,也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

  其他人物,如渔父、申包胥、夫概、勾践、白公胜、石乞等人,或言或行,廖廖几笔,形神俱备,为后世传神写照作出了典范。

推荐古诗: 杨柳枝(一树春风千万枝)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二)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早寒有怀汉江临眺声声慢(寻寻觅觅)蝴蝶(两个黄蝴蝶)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行香子(一叶舟轻)

推荐诗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热文成语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熬油费火  指耗费灯油。多指日夜忙碌。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首之心  老年时的壮志。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半壁江山  半壁:半边;江山: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当人子  表示歉意或感谢的话,意思是罪过,不敢当。
  • 不分青红皂白  比喻不分是非,不问情由。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敢旁骛  形容全力做一件事,不敢分心到别的事里面去。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