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
汉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后至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貌不副名且身体羸弱为由,而不重用他。
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
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有《王侍中集》。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同时王粲还撰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英雄”传记的史书《汉末英雄记》。明代人辑录其作品,编就《王侍中文集》流传后世。著名的文学典籍《昭明文选》中也有王粲的作品。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41岁。
推荐古诗:
江上吟、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远别离、
曲江对酒、
江亭(水流心不竞)、
宫辞、
捣练子令(云鬟乱)、
望江梅(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古怨别、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推荐诗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安然无事 犹言平安无事。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敖世轻物 敖,通“傲”。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也指高傲自大。
- 安心落意 放心,无忧虑。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背恩忘义 背:背叛。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比物此志 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