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溥出身官宦门第,惟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后来他把自己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自己的著作也题名为《七录斋集》。《明史》记有张溥“七录七焚”的佳话。
崇祯四年(1631年)成进士,授庶吉士。与同邑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天启四年(1624年),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称为应社,人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遍及全国,超过三千人,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天启六年(1626年),撰写《五人墓碑记》,痛斥阉党。崇祯元年(1628年),与张采一起,在太仓发起了驱逐阉党骨干顾秉谦的斗争,所撰散文,脍炙人口,二张名重天下。崇祯二年(1629年),组织和领导复社与阉党作斗争,复社声势震动朝野。 《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隔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改庶吉士。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正史《张溥传》和梅村的《复社纪事》说他是病卒于家。计六奇《明季北略》中说张溥被吴昌时下毒,当夜腹部剧痛而死。时年四十岁,“千里内外皆会哭”,私谥曰“仁学先生”。 张溥死后由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
推荐古诗:
村舍燕、
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
观猎、
送元二使安西、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卜算子(秋色到空闺)、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余生欲老南海村)、
第二回回头诗(一局输赢料不真)、
虞美人(堆来枕上愁何状)
推荐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叶落当归根,云沉久必起、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败柳残花 败:衰败。残:凋残。凋残的柳树,残败了的花。旧时用以比喻生活放荡或被蹂躏遗弃的女子。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备尝艰苦 备:全、尽;尝:经历。受尽了艰难困苦。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笨嘴拙舌 拙:不巧。形容没有口才,不善言辞。
- 播糠眯目 撒播糠秕眯住别人的眼睛。比喻外物虽小,但造成的危害却很大。
- 博览群书 博:广泛。广泛地阅读各种书。形容读书很多。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当人子 表示歉意或感谢的话,意思是罪过,不敢当。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