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读解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第四节读解

第四节读解

查看第四节全诗

  万章的问题很尖锐,他实际上是针对老师孟子的言行而言的,只不过是没有直接说出而已。战国和春秋一样,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趋势是通过兼并战争而逐步走向统一。春秋时全国共有一百多国,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只剩下十几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司马迁曾指出:“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百)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富人虽无尺寸之功而封禄,但可与千户侯相埒,故他称这种富豪为“素封”。大商人来往于各地,所到之处,君主“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极有威势的贵族也都相形见绌。在商业和利润的影响下,社会上的人都逐利不休。有些人甚至为了“利”或“财用”可以“不避刀锯之诛”,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都受到了不断的冲击。而各诸侯们的财富,无一不是榨取民脂民膏,无一不是靠侵略、掠夺、剥削而来的。既然已经认识到这些,万章不明白的是,孟子为什么还要去为诸侯们服务,为什么还要去当他们的臣子,为什么还要接受他们的馈赠?难道这就是最佳行为方式吗?

  孟子回答他的中心思想即是:“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後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这段话的言下之意即是,你我都生存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我们既然无力改变整个社会状况,那么只有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按照孔子所倡行的“仁、义、礼、智、信”来要求自己,来教导别人,来帮助别人。因此,“为之兆也,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後去。”这就是老子、孔子的思想:“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帮助兆民足以有所行为;有所不为,即不参与诸侯们的侵略、掠夺和剥削的行为。这就是孟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认为的最佳行为方式。就拿我们现代来说,党内、政府内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分子,我们就因此而推翻打倒共产党和政府吗?不能!既然我们现在不能,那么也就不可能苛求孟子也要推翻当时的诸侯们和他们的政府。我们现在学习孔子、孟子的思想,就是要学习他们的“爱民”思想,即,既然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仁),就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义),然而却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礼),并且要用智慧(智),而且最重要的是要诚信(信)。因为,要爱民,就不得不选择行为方式,行为方式不对,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而选择行为方式,就必须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不遵守,那么也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而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选择最佳行为方式,就必须要用智慧,不用智慧,就选择不到最佳行为方式。而智慧,则建立在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上,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有什么样的智慧。因此,用了智慧,遵守了社会行为规范,又选择到了最佳行为方式,就要诚信地对待这一切事情,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而建立起这种“仁”的关系后,才能减少矛盾,减少冲突,减少争斗!有了“仁”的关系,人们也才有凝聚、团结的可能,而只有人们都团结起来,人们才有可能得到幸福的生活。所以,行为方式问题,乃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

推荐古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山石雉带箭塞下曲归嵩山作山居秋暝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别诸弟(梦魂常向故乡驰)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出县(匆匆薄领不堪论)

推荐诗句: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 白玉无瑕  洁白的美玉上面没有一点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
  • 泛萍浮梗  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
  • 柏舟之誓  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亦作“柏舟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