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韩愈上宰相书的第三封。这封信与第二封信(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的自诉困穷、苦求哀怜有了很大的不同。信中把对待他的上书的态度,提到是否重视人才的高度。信的第一段,连用一系列长短错落的句式排比成文,极力夸张周公的治绩,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周公“吐哺握发”的难能可贵,肯定了求贤若渴的正面典范。
第二段只在第一段的基础上稍加变化,用基本相同的词语,构成了一连串的反问句式,使今之宰相与古之周公,两种用心,处处形成尖锐的对照,有力地提示了宰相的错误态度,也反映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信的后一部分从当时的情况与古代的情况、自己的行为与隐士的作风两相比较中,说明自己反复上书是为了一片报国忧天下之心所驱使。
全文将周公对待人才的热忱与当时宰相对待人才的冷漠态度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韩愈对当时不重视人才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慨,也表达了他为“兼济天下”而要求得到任用的迫切心情。
全文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据理直言,言而无忌,情词激烈。从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起笔,排比中有变化,整齐中见错落,颇能反映韩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的一贯风格。
推荐古诗: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寒闺怨、
赠李白、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绝句(朝游北海暮苍梧)、
田园乐七首(桃红复含宿雨)、
点绛唇(蹴罢秋千)、
武陵春(风住生香花已尽)、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推荐诗句: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绣帏人念远,暗垂珠泪,泣送征轮、
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暗室欺心 在黑暗的屋子里昧着良心做坏事。指偷偷地做坏事。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白黑分明 比喻是非分得清楚。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波涛汹涌 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 伯埙仲篪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埙:陶土烧制的乐器;篪:竹制的乐器。埙篪合奏,乐音和谐。旧时赞美兄弟和睦。
- 不避斧钺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赞一词 一句话也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