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安定,有时也到郊外走走。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象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可惜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不妨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一下。王维是自己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自己表示欢迎、依恋之意;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自己为难。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真是「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众荣独瘁的悲凉。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所以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此时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读到这里,回顾上联的「水流」「云在」,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岂不是更加明白了吗!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李光弼于是年春间大败于邙山,河阳、怀州皆陷。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推荐古诗:
隔浦莲、
忆梅、
采桑子、
舟中晚望、
山中、
滕王阁诗、
山居即事、
息夫人、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推荐诗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暗气暗恼 受了气闷在心里。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傲慢无礼 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拔来报往 报:通“赴”,迅速。很快地来,很快地去。形容频繁地奔来奔去。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比类从事 比:比照。其它类似的情况按照这种精神办理。
- 比物此志 比物:比类,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为来寄托、表达自己的心意。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弊绝风清 弊:坏事;清:洁净。贪污、舞弊的事情没有了。形容坏事绝迹,社会风气良好。
- 碧海青天 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后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