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节令风情词,是作者在冬至日宴饮席上所作,表现的是冬至日的气候特征和当时的民俗风情。“长至日”即冬至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此日北半球白昼最短,气温较低,从此日开始“数九”。宋人较重此节,据《东京梦华录》载,京师“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亦要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词的上片渲染严冬气氛;过片写饮酒御寒,迎接严冬的挑战;结拍则以庭下早梅的含苞待放,预示春天即将来临。“少年游”调见晏殊《珠玉词》,其名取自词中“长似少年时”句,又名《小阑干》、《玉腊梅枝》等。双调,48字至52字。
“遥山雪气入疏帘,罗幕晓寒添。”雪气:指雪后的冷气。罗幕:丝绸做的帘幕。两句大意是:远山矗立在静穆的清晨之中,山上积雪未融,雪光反射,让人更觉寒冷,仿佛那寒气正透过疏疏的罗幕,直往身上钻。这两句描写冬至日的严寒,写“入疏帘”之“雪气”来自“遥山”,显然是一种错觉,但遥望山上之积雪,(古诗~百科)确能使人倍觉严寒,因此又是合情合理的,让人容易理解,语言别致,写景如画。“罗幕”一词既增添了词中的绮丽色彩,其质地又和“雪气”形成反衬,让人感觉不胜其寒。
“暖日腾波,朝霞入户,一线过冰檐。”太阳渐渐升起,照得空气也逐渐变得煦暖起来,暖气流仿佛在呼呼地向上升腾。五彩朝霞映满半边天,有一线霞光穿过挂满冰凌的层檐,一直射入房内。这三句仍是写冬至日的天气,在严寒的背景下,画面上又衬以“暖日”、“朝霞”,使色调变得和暖绚丽,不给人以单调乏味、冷寂肃杀之感。“暖日腾波”渲染出一派热烈的气氛;“一线过冰檐”句则画面瑰奇,富有表现力。
“绿尊香嫩葡萄暖,满酌破冬天。”绿尊:碧玉做的酒杯,是对酒杯的美称。尊,通“樽”。葡萄:即葡萄酒。酌:饮酒。两句大意是:用精致的酒杯满满地斟上一杯新酿的香气馥郁的葡萄美酒,然后一饮而尽,以取暖御寒,迎接严冬的挑战。这两句写人们饮酒消寒,色彩绮丽,气氛香艳、浓烈,给人以浓浓的节日感受。
“庭下早梅,已含芳意,春近瘦枝南。”虽然数九寒天刚刚开始,可看看院中的那株瘦骨嶙峋的早梅,向阳的枝头已经含苞待放,春天的脚步渐渐临近了。这三句饱含诗意和哲理,表明既然严冬已至,春天也不会远了,给人以无限希望。
这首节令词写寒而富有暖意,渲染出浓浓的节日氛围,令人向往。语言清新别致,富有诗情画意,感染力强。
推荐古诗:
双燕离、
白帝、
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沁园春(为子死孝,为臣死忠)、
自题一绝(满纸荒唐言)、
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
自励二首(平生最恶牢骚语)、
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
推荐诗句: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傲世轻物 物:他人或环境。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也指高傲自大。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百年之好 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妇。
- 百舌之声 比喻唠叨、多嘴。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本来面目 原为佛家语,指人的本性。后多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茶不饭 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劳而获 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