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人物轶事:师道近佛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陈师道人物轶事:师道近佛

陈师道人物轶事:师道近佛

查看陈师道全诗

  陈师道一生信受佛法,喜欢与僧人、居士相往来,他写了很多与佛有关的塔铭、墓表,还作有《华严证明疏》、《佛指记》等文章。

  他特别推崇《华严经》,他在《华严证明疏》中说∶得有此经,庆幸平生孰如今日,实力贫而家富,将口诵而心通。誓尽此生敬供不息,在在处处如佛之存,劫劫生生以今为始。伏愿诸佛所说如庆喜而常闻,一生之间与善财而同证(《后山居士文集》卷十七)。表示此生遇此新矣!有此足矣!这也是他所以能够保持高节、不恤贫穷的原因。

  陈师道不独专心佛典,于儒、道经籍也皆深涉。在三教关系上,他主张“道通”、“道一”,异不在道,而在于世异、说异。

  他说∶大道一而今之教者三,三家之役相与诋訾。盖世异则教异,教异则说异。尽己之道则人之道可尽,究其说则他说亦究。其相訾也固宜,三圣之道非异,其传与不传也耶(《面壁庵记》,同上,卷十五)!

  陈师道说明了三教之道是一致不背的,只是因为后来世道的变化,人说的差异,从而相互诋訾,从而有了传与不传的区别。

  在《白鹤观记》一文中,他又就释老的关系指出,“夫老释氏之教并行,于世而有衰盛,世遂以为优劣。又谓教有利有不利,皆非也。夫二氏离行而合妄,其所异者因于俗也。至其隆替则系于世,世之好恶则系其习……”进一步说明了上述的观点。师道还具体地列出了三教的传承世系,认为唯有“释自能仁”,从始至今,代有其人。师道以上关于三教的关系之说是比较新颖、深刻的,于三教关系思想史上值得注意。

  儒、道、释通融是宋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宋代文人的文化结构大都有此特点,陈师道亦然。他们都是本于儒学又濡染道、释的。其未入仕即以居士自命,也有类似的文化心理背景:以道艺处士自期、以自由人格自重、以通晓佛理自慰。

  陈师道体弱多病,因而希望通过诵佛经、守戒持斋等方式减轻精神和肉体的痛苦,延长寿命。他曾与妻同谒佛寺,称弟子,买经发誓,并长期断酒持斋诵经。

  但他却似乎更需要从佛门求得解脱之道,有时甚至产生出世之念:“更欲置身须世外,世间元自不关人”,“终当捐世事,来作卧云人”。

推荐古诗: 哭宣城善酿纪叟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满江红·怒发冲冠宿野庙(众响渐已寂)浪淘沙(大雨落幽燕)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减字木兰花(维熊佳梦)满江红(清颍东流)石壁寺山房即事(望断南冈远水通)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

推荐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白首相知  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甘雌伏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隐藏,不进取。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 不改其乐  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