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支公,亦曰林公,别号支硎。东晋高僧,陈留人,善草隶,好畜马。魏晋时代,玄学流行,名士清谈,蔚然成风,支遁精通老庄之说,佛学造诣也很深,他家世代崇信佛教,年曾着《圣不辩之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论书,在《即色游玄论》中,他提出“即色本空”的思想,创立了般若学即色义,成为当时般若学“六家七宗”中即色宗的代表人物。
约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他出生在一个佛教徒的家庭里。幼年时期即流寓江南。在京城建康时,他同一些名士如王蒙、殷融等有来往,并备受赏识。在馀杭山隐居时,他研究《道行般若》等经典。二十五岁出家。其後他回到吴地建立了支山寺。
魏晋时代老庄的玄学极盛行,佛教僧侣有的也加入了清谈的行列,佛经也成了名士们的清谈之资,而支遁几乎是这种风气的代表人物。因而支遁一生交往的名士很多,名士也喜欢和他来往,并且非常推崇他。在以记载清谈家言行为主的《世说新语》中,关于支遁的记载就有四十多条。支遁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条件杂揉老释的僧人,他对於清谈家最为宗奉的典籍《庄子》更有独到的见释。对于《庄子》的《逍遥游》篇尤能独抒己见,曾为当时名士王羲之等所欣赏。
後来他去剡地(今浙江嵊县)经会稽郡时,与王羲之晤面,王请他住在灵嘉寺。以後移到石城山,立栖光寺。晋哀帝即位(362年)以後,曾屡次派人徵请。他于是又到建康,住在东安寺。在晋京停留将近三年,上书请求回山,哀帝应允并给了他很优厚的馈赠和照顾。太和元年(366年)去世,年五十三岁。
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恭逢晋代支遁法师圆寂纪念日。
推荐古诗:
乐仙诗派、
忆江南(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南征、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相思、
行香子(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红豆词(南国秋深可奈何)
推荐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川归海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闭目塞听 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 博士买驴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可捉摸 捉摸:揣测,预料。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 非分之想 非分:不属自己分内的。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
- 百年好事 指婚姻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