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穷战》为题,虽取“穷寇”之义,但全文所讲旨在阐述对于“不战而遁”之敌实施追击时应当注意掌握的问题。它认为,在我众敌寡的形势下,对于不战而逃之敌,不可急于追击,因为“物极则反”,欲速不达,应当调整兵力从容不迫地追击之。这样,就能取胜。本篇所引“穷寇匆迫”系孙子“用兵八则”之一。然而,什么是“穷寇”呢?《孙子兵法·行军篇》的解释是:“粟马肉食,军无悬甀,不返其舍者,穷寇也。”意思是,在两军交战中,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损毁掉炊具,不再返回营舍的敌人,是准备决一死战的穷寇。可见,本篇所论之“不战而遁”的敌人,与孙子所讲的“穷寇”内涵是有所不同的。“不战而遁”之敌,意在保存实力以求一逞。对于此种敌人所以不要匆忙追击,是因为忙中往住虑事不周,而虑事不周则往往难以达成歼敌取胜的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篇提出了“物极则反”的命题,以儆中计取败。这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孙子所讲的“穷寇”,是指困迫危殆且准备拚死一斗的敌人。宋代学者梅尧臣在为“穷寇勿迫”句作注时指出:“困兽犹斗,物理然也。”但是,还应看到,“穷寇”既然如同“困兽”,则其斗力必定是有限的。强调认真对待“穷寇”犹斗的一面无疑是对的,但仅仅看到这一点,而忽视“穷寇”危困的一面,进而不分情况的一律主张对“穷寇”不要进迫,这就未免失之偏颇了。西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七月,后将军赵充国奉命率军进讨举兵反汉的先零羌,羌兵望见汉兵,不战而先退。赵充国采取“徐行驱之”的战法,其部下对此不理解,提出异议,他虽以“穷寇勿迫”加以解释,但羌兵并非困迫危殆且决一死战的“穷寇”,而是为了保存实力未战先退的弱军。赵充国作为深谋远虑的老将,之所以采取“徐行驱之”的战法,一方面是由于他看到了羌兵“急之则还死战”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他根据“道隘狭”的地形特点所采取的稳妥可行的战术。因为,道路隘狭,不利于大兵团机动,而利于熟悉当地情况的羌兵设伏阻击汉军。对此有所考虑和预防,这正是老将赵充国用兵“尤能持重”(见《汉书·赵充国传》)特点的具体表现,而这又恰是汉军不受大的损失且能战胜羌兵的重要原因。
推荐古诗:
忆东山二首其一、
青水中蒲三首、
谢新恩(樱花落尽春将困)、
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
西宫春怨、
碧云天,、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蝶恋花(六月天兵征腐恶)、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棋(莫将戏事扰真情)
推荐诗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鳌头独占 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折不挠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闭口藏舌 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病魔缠身 指长期患病。
- 博施济众 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