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人国柄,则失其权”,“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这是本篇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东汉末期,皇帝大权落入外戚、宦宫之手导致衰亡的历史,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外戚就是皇帝的母家和妻家的亲戚,宦官本是皇帝的家奴。东汉初期,为了防止他们干政,对他们的控制比较严格。但到了中叶以后,皇帝多是幼年继位,由母后临朝称制。外戚把持朝政,皇帝成为他们手中的傀儡。皇帝为了摆脱外戚势力的控制,只好依靠身边的宦官,铲除外戚势力,结果大权又落入宦官手中。无论是外戚或宦官,他们都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任人唯亲,打击异己,卖官鬻爵,搜刮民财,造成政治的极端黑暗和腐败。
从顺帝经冲帝、质帝到桓帝的二十余年间,粱商、粱冀父子相继掌权,外戚势力发展到了顶峰。梁冀凶残贪暴,骄横跋扈。有一次,九岁的质帝开玩笑地称呼他为“跋扈将军”,他便将质帝毒死,另立他十五岁的妹夫刘志为帝,是为桓帝。朝廷大事都由他独断,甚至连皇帝也不得干预,百宫更不敢违背他的意志办事。梁冀公开贪污受贿,搜刮财富,敲诈勒索,广求珍宝,穷奢极欲。后来,梁冀的两个妹妹皇太后和皇后相继死去,他失去了靠山。这时,早已对他心怀不满的桓帝同几个宦官合谋,消灭了粱氏势力。
粱氏势力被消灭后,朝权又转移到宦宫手里。帮助桓帝诛灭梁氏的宦官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唐衡五人,同日封侯,还有一些小宦官也被加官晋爵。这些人也同样是一群贪婪残暴的吸血鬼,他们竞相修建华丽的第宅,又派姻亲宰州临郡,任意勒索民财。单超等五个宦官和他们的亲属“虐遍天下,民不堪命”。人民痛恨地称呼他们为“左回天”、“徐卧虎”。“具独坐”、“唐两堕”等。在他们的统治下,东汉政治乌烟瘴气,黑暗混乱。
就这样,东汉朝政在外戚和宦官手中不断转换。伴随这种恶性循环的不断发展,东汉王朝也逐步走向衰亡。
推荐古诗:
过昭君村、
寄胡饼与杨万州、
鹭鸶、
春梦歌(春梦随云散)、
扬子津望京口、
游子吟、
送魏二、
忆秦娥(西风烈)、
渔家傲(白云山头云欲立)、
满庭芳(蜗角虚名)
推荐诗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柳絮风轻,梨花雨细、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背恩忘义 背:背叛。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恩义。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碧落黄泉 碧落:天上、天界。黄泉:地下。天上和地下。泛指宇宙的各个角落。
- 博古通今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 不安于位 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 不今不古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
- 不可端倪 端倪:头绪。找不着头绪。形容变化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