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例证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国务例证

国务例证

查看国务全诗

  唐朝贞观年间,“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安静。这一和平繁荣的大治景象的出现,同唐太宗李世民的爱民政策密切相关。

  唐朝是在隋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隋末农民起义推翻隋王朝的事实,给李世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作皇帝后,经常和臣下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注意以隋亡为戒。他把君主比作舟,把民众比作水,认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满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治国必先安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因此,把“存百姓”作为治国的大政方针。“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存百姓的关键是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所谓“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从这一思想出发,唐太宗采取了许多重农措施。如推行均田法,奖励垦荒,实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防止滥征民力,反对劳役无时,去奢省费,躬行节俭。当时群臣再三建议营造一座高燥的台阁,以改善“宫中卑湿”的状况,但唐太宗坚决不答应。因为“崇饰宫字,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等等。

  由于上述政策的推行,经济迅速恢复,社会趋向稳定,几年之后,便出现了“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的太平盛世景象。

推荐古诗: 醉时歌发潭州题李凝幽居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古薄命妾田园乐七首(采菱渡头风急)念奴娇(萧条庭院)殢人娇(玉瘦香浓)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余生欲老南海村)

推荐诗句: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山无陵,江水为竭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奥援有灵  奥援:暗中支持的力量;有灵:有神通。多指旧时官场的钻营、勾结,暗通关节,很有神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白虹贯日  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象的变化。实际上这不是虹而是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 百读不厌  厌:厌烦,厌倦。读一百遍也不会感到厌烦。形容诗文或书籍写得非常好,不论读多少遍也不感到厌倦。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奔走钻营  到处奔波,削尖脑袋谋求私利。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近人情  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可究诘  究:追查;诘:追问。无法追问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