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例证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林战例证

林战例证

查看林战全诗

  森林地的自然地理特点是林密草深,部队通行、机动、展开困难。但同时,隐蔽条件好,便于秘密接敌和突袭,利于包围、迂回、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在森林地作战中,还应该防备敌人火攻。昭莫多之战中,清军就是利用森林地的地理特点取胜的。

  明末清初,我国北方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厄鲁特又分为四部,其中准噶尔部势力最强。到噶尔丹执政时,随着准噶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噶尔丹分裂割据的野心愈益膨胀。在沙饿的唆使下,噶尔丹终于发动了一场旨在分裂祖国的叛乱。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噶尔丹率骑兵三万自伊犁东进,越过杭爱山,进攻喀尔喀。喀尔喀向清廷告急,二十九年(1690 年)六月,康熙在警告无效后,决定亲征,在乌兰布通击败噶尔丹。噶尔丹在逃脱之后,分裂叛乱之心不死,继续招集散亡人员,企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康熙三十四年九月,噶尔丹又率三万骑兵东进,扬言借得俄罗斯鸟枪兵六万,大举内犯。

  在此形势下,康熙决定再次亲征。次年二月,调集九了军队,分东中西三路进击。东路九千人,由黑龙江将军萨市素率领越兴安岭西进,出克鲁伦河实行牵制性侧击。西路四万六千人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为主将,分别出归化、宁夏越过沙漠,北上切断噶尔丹西逃之路。康熙自率中路北上,与其他两路约期夹攻。噶尔丹见康熙亲率精锐前来,又闻西路清军己过土刺河,有遭夹击的危险,便连夜率部西逃。五月十三日,清西路军进抵土刺河上游的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东南),距噶尔丹叛军十五公里扎营。

  昭莫多,蒙语为大树林,位于肯特山之南,土刺河之北,汗山之东,“其地有小山,三面皆距河,林木茂荟,可设伏”。

  费扬古以一部依山列阵于东,一部沿土刺河布防于西,将骑兵主力隐蔽于树林中;振武将军孙思克率步兵居中,扼守山顶。骑兵皆下马,待听到号角再上马冲击敌阵。清军先以四百骑兵前往挑战,诱使噶尔丹至昭莫多入伏。噶尔丹果然中计,率兵进击,企图攻占清军控制的山头。孙思克率兵据险防守,双方激战一天,未分胜负。此时费扬古指挥沿河伏骑分兵一部迂回敌阵,另一部袭击其阵后家属、辎重;据守山头的孙思克部也奋呼出击。噶尔丹军大乱,夺路北逃。清军乘夜追击三十里,大败叛军,击毙噶尔丹之妻,噶尔丹仅率数十骑西逃。

  此战,清军利用昭莫多的地理条件,以逸待劳,设伏截击,迂回包抄,终于赢得了胜利。

推荐古诗: 少年行(新丰美酒斗十千)武陵春(风住生香花已尽)行香子(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河满子(见说岷峨凄怆)颂(春有百花秋有月)嘲顽石幻相(女娲炼石已荒唐)宿野庙(众响渐已寂)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

推荐诗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暗香疏影  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八斗之才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百星不如一月  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闭关却扫  却:停止;却扫:不再清扫车迹,意指谢客。关上大门,扫除车迹。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负众望  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 不见经传  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