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提供成语解释、出处、成语谜语、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接龙、近义词、反义词等查询

部份翻译

位置:查成语 > 诗词大全> 艺文一部份翻译

艺文一部份翻译

查看艺文一全诗

  欧阳文忠公(修)曾特别喜欢林逋的“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两句诗,他以为这两句用语新颖而且对仗亲和贴切。“钩辀”是形容鹧鸪的鸣叫声,李群玉有诗说:“方穿诘曲崎岖路,又听钩辀格磔声。”“郭索”是形容螃蟹爬行的样子,扬雄的《太玄经》说:“蟹之郭索,用心躁也。”

  韩愈文集里的《罗池神碑铭》中,有“春与猿吟兮秋与鹤飞”一句,现在跟石刻核对,原来应该是“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古人经常使用这种格式,如《楚辞》里的“吉日兮辰良”,又如“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大概是想要交错行文,以求文章气势矫健。杜甫诗里有“红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的句子,也是语序倒置而语意完整。韩愈《雪诗》里的“舞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也是效法这种格式,不过略微有点牵强,不如前人那些语句来得浑然天成。

  唐人以诗歌评价作者,所以作诗者虽是小诗,莫不反复锤炼以至极为工致才肯罢休,所谓“旬锻月炼”,诚然不是虚说。有关崔护《题城南诗》的小说记载,其诗最初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以诗意未全,用语未工,改第三句为“人面只今何处在”。至今所传这两种文本,只有《本事诗》作“只今何处在”。唐人作诗追求精工,大率多如此例。所改虽有两个“今”字,作者也不顾忌,但取语意的完善为主。后人以其有两个“今”字,多只采用前篇。

  唐代人写富贵诗,大多记述他们用于侍奉和赡养的器物及衣服的丰盛,那只不过是穷人看来感到惊奇的东西罢了。例如贯休的《富贵诗》里说:“刻成筝柱雁相挨。”这样的筝就连在乡间卖唱的艺人都有,哪里值得夸耀!另外韦楚老的《蚊诗》里说:“十幅红绡围夜玉。”用十幅红绡做成的帐子,还不到四五尺见方,不知道人怎么能伸直腿?这些都是所谓“从来没有接触过富贵人家的人”啊!

  王圣美研究文字学,推演文字的义类而提出了“右文”说。古代的字书,都是从文字的左偏旁归类的。大凡一个字的构成,表示类别的部分在左边,表示意义的部分在右边。如表示树木这一类别的字,其左边都从“木”。所谓“右文”,如“戋”字,意义为小,所以水之小者写作“浅”,金之小者写作“钱”,歹之小者写作“残”,贝之小者写作“贱”。诸如此类,都以右边的“戋”为字的意义。

  王圣美做县令的时候,还没有什么名气,去拜见一位大官,碰到大官正在跟客人谈论《孟子》,一点也不顾及来访的王圣美。王圣美暗笑他们所谈论的内容。过了很长时间,那位大官突然回头对王圣美说:“曾经读过《孟子》吗?”王圣美回答说:“平生就喜欢《孟子》,只是一点儿都不懂它的意思。”作为主人的大官问道:“不懂什么意思呀?”王圣美说:“从开头起就不懂。”大官说:“怎么个从开头起就不懂呢?试着说说看。”王圣美说:“‘孟子见梁惠王’,(这第一句)就已经不懂了。”大官对他的说法感到很吃惊,说:“这一句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呢?”王圣美说:“既然说孟子不见诸侯,为什么去见梁惠王呢?”那位大官大为诧异以至无言以对。

  往年士人大都崇尚对偶的骈体文,穆修、张景等人始提倡散文,当时称之为“古文”。穆、张曾一同参加朝会,在东华门外等待天亮。正讨论古文章法,恰好看到有一匹奔马踏死了一条犬,二人于是相约各描述其事,以比较各自的工拙。穆修说:“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张景说:“有犬死奔马之下。”其时文体刚开始发生变化,二人之语都朴拙硬涩,而当时已认为精工,故流传至今。

  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为无人能对出下联。王荆公(安石)以“鸟鸣山更幽”为对。“鸟鸣山更幽”本为刘宋王籍的诗句,原诗是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为对的,上下句只是一个意思;荆公以“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为对,则上句是静中有动,下句是动中有静。荆公先前为集句诗,多的时候达上百首,都集合前人的诗句而成,语意和对偶,往往比原诗更为融洽与贴切。后人渐渐有仿效而作这种集句诗的。

  毗陵郡某士人家有个女儿,姓李,年龄刚十六岁,颇能写诗,很有些佳句,吴人往往能得到。她有《拾得破钱诗》说:“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又有《弹琴诗》说:“昔年刚笑卓文君,岂信丝桐解误身。今日未弹心已乱,此心元(原)自不由人。”这类诗虽有情致,却不是女子适宜作的。

推荐古诗: 横江词六首忆东山二首其一忆江南(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夔州歌十绝句(其一)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马嵬更漏子(金雀钗)清平乐(别来春半)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春晓

推荐诗句: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热文成语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战不殆  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 拨云见日  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 不瞅不睬  不看也不答理。
  • 不甘雌伏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隐藏,不进取。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 不敢越雷池一步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合时宜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不计其数  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