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 平时于天”。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伐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当下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
他不仅如孔子所说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他,他坚辞不纳。他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晏子虚怀若谷,闻过则喜。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大度,注重自身修养的品格。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推荐古诗: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寄远、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己亥杂诗(秋心如海复如潮)、
七绝(天公丧母地丁忧)、
杂感(侧身天地苦拘孪)、
念奴娇(鲲鹏展翅)、
菩萨蛮(赤橙黄绿青蓝紫)、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
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推荐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暗送秋波 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
- 爱才如命 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生命一样重要。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背本趋末 古代常以农业为本,手工、商贾为末。指背离主要部分,追求细微末节。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痴不聋 人不傻,耳朵也不聋。常与“不成姑公”连用,意为不故作痴呆,不装聋作哑,就不能当阿婆阿公。形容长辈要宽宏大量。
- 不当人子 表示歉意或感谢的话,意思是罪过,不敢当。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不苟言笑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