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的书法在南宋一代名气甚著,高宗说他“必将名世”,孝宗亦在张孝祥去世后见到他遗墨“心实敬之”(叶绍翁《四朝见闻录》)。南宋朝诸多名家文人,都对孝祥的书法推崇有加。陆游谓“紫薇张舍人书帖为当时所贵重,锦囊玉轴,无家无之。” —— 可见当时受欢迎程度之高。朱熹语曰“安国天资敏妙,文章政事皆过人远甚。其作字皆得古人用笔意。使其老寿,更加学力,当益奇伟。” ——赞赏之余,对其早逝也深表惋惜。杨万里称“张安国书甚真而放,然学之者未尝见公之足于户下者也。” —— 欣赏之情可见。更有曹勋,王十朋,岳珂,董更,谷中等,都对张孝祥书法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张孝祥书法作为南宋著名书法家,其渊源甚广。孝祥并不局限于一家之长,而是广学各家所能,从而熔铸出自己的风格。其中尤以“学颜”,“崇米”为著。他的书法,一方面有颜真卿书法遒劲雄伟,气势磅礴,苍劲有力之态,一方面也有米芾书法的笔势奔放,秀拔清朗的面貌。除了揣摩前人墨迹,勤奋苦练之外,他也虚心求教当时书法名家刘岑,提高草书水平。总体而言,张孝祥各类书体皆通,而行草尤具飘逸奔放之势——这和他本身潇洒不羁的性格分不开,但同时,其字个体本身极具颜体的阳刚之美,力道遒劲,“观之者壮”,而力壮之下,却难掩其字清劲挺拔的英秀气质,正如“枯竹折松,驾雪凌霜”(曹勋《跋张安国草书》),可谓”笔力雄健,骨相奇伟,风格飘逸,气质清劲,并能自出新意“。他的书法盛行于南宋前期,在两宋书坛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张孝祥的书迹传世甚少,今天尚能看到的只有六副作品: 1 《静安府帖》 2 《临存帖》 3 《关辙帖》 4 《泾川帖》 5 《柴沟帖》 6 跋《黄庭坚书伏波神祠诗卷》
推荐古诗:
和梦得、
青水中蒲三首、
万山潭作、
滕王阁诗、
新晴野望、
终南别业、
六年春遣怀八首(检得旧书三四纸)、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好事近(月未到诚斋)、
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
推荐诗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昂然自若 形容气宇轩昂满不在乎的样子。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北面称臣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
- 笔大如椽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 分毫不爽 比喻没有丝毫差错。
- 比肩齐声 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不服水土 不能适应移居地方的气候和饮食习惯。
- 不疾不徐 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不知所措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