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②蜀道登天:李白《蜀道难》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③“还自叹”三句:已值中年,最不堪离别之苦。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④“东北”两句:以蜀中历史人物相勉,希友人在文治武功上作出贡献。“东北”句: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曾上《出师表》以明志,正切稼轩伐金心意。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西南”句:据《史记·司马相如传》,西汉武帝时,唐蒙不恤民意,蜀中骚乱。武帝命司马相如作《喻巴蜀檄》,斥唐蒙而安抚蜀民。西南:川蜀地处西南。檄(xí席):檄文,即告示,指《喻巴蜀檄》。⑤“把功名”两句: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如椽(chuá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典出《晋书·王珣传》:“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⑥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⑦“要新诗”四句:请友人用诗写下一路美好景色: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词的起句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词的“千古浪”即由苏词而来。铜鞮(tí提):铜鞮在今湖北襄阳。唐人雍陶《送客归襄阳旧居》诗:“惟有白铜鞮上月,水楼闲处待君归。”⑧“正梅花”两句:暗用陆凯寄梅事。《荆州记》载:陆凯与范晔相善,陆自江南寄梅一枝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推荐古诗:
赠花卿、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
曲江二首、
江雪、
青楼曲二首、
鸟鸣涧、
殢人娇(玉瘦香浓)、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满江红·怒发冲冠
推荐诗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热文成语
- 哀感顽艳 原意是指内容凄切,文辞华丽,使愚笨和聪慧的人同样受感动。后多用来指艳情的小说、戏曲、电影中的感人情节。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分茅裂土 原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举行的仪式。后称分封诸侯。
-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半壁江山 半壁:半边;江山: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肥马轻裘 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 伯乐相马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 飞蛾投火 象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 飞云掣电 掣:闪过。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 方领矩步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