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修禊,为清康熙年间王渔洋开了先河。王渔洋原名王士禛,别号渔洋山人,原籍山东诸诚,自幼聪明好学,精金石篆刻,22岁考中进士。顺治十七年(1660年),26岁的王渔洋被任命为扬州府推官,可谓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王渔洋来扬州之前,其实对扬州并不陌生。他的祖父王象晋曾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在扬州任职兵备副使,可见王家与扬州之缘分不浅。
在扬州任职五年,王渔洋写下了很多诗词和游记。康熙元年(1662年),与张养重、邱象随、陈允衡、陈维崧等修禊红桥,王渔洋作《浣溪沙》,编有《红桥唱和集》。康熙三年(1664年)春,又与诸名士修禊红桥,赋《冶春绝句》,其中“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一首,唱和者甚众,一时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的繁荣盛况。诗人的红桥修禊,使得冶春社和红桥成为文化胜地。据《扬州画舫录》记载:“贻上司理扬州,日与诸名士游宴,于是过广陵者多问红桥矣。”冶春和红桥,因王渔洋的诗文蜚声文坛,扬州,也因王渔洋的红桥修禊而成为清初士大夫的向往之地。
正是这些诗词作品的广泛流传,使王渔洋在诗坛和官场名声鹊起,成为清朝文坛的一代宗师。他的诗文风格清新平淡,摒弃了凄清愁怨的格调,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很大影响。扬州这块沃土,滋养了王渔洋,而王渔洋又为扬州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诗风流韵,三百余载,当年王渔洋所题《冶春绝句》二十首,不只独步当时,至今仍被人所传唱。
推荐古诗:
梁园吟(我浮黄河去京阙)、
塞下曲六首(五月天山雪)、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曲江、
与诸子登岘山、
木兰柴、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浣溪沙(绣幕芙蓉一笑开)、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推荐诗句: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翠蛾双敛正含情
热文成语
- 匪夷所思 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 分我杯羹 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 安若泰山 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
- 匪夷匪惠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 八拜之交 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友谊。旧时朋友结为兄弟的关系。
- 八街九陌 形容城市的街道纵横,市面繁华。
- 把玩无厌 拿着赏玩,不觉厌倦。
-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 百星不如一月 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 诽誉在俗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挨肩擦背 形容人多拥挤。
-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神马名;腾达:上升,引伸为发迹,宦途得意。形容骏马奔腾飞驰。比喻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
- 病从口入 疾病多是由食物传染。比喻应该注意饮食卫生。
- 博大精深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